当一个人在痛失亲人后,通常会以不同的程度经历五个心理过程:否认与隔离、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没有特定的顺序,也不是规定的程序。当然,更不是说在经历过之后就会恢复正常,这其实是一个更加悲伤的过程。恢复的结果更不是遗忘,而是重建生活的意义以及带着失去的悲伤积极地生活下去。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冯春的儿子在西江边走失,他和妻子陈蕊始终无法从痛失幼子的压抑、无望、几近昏暗的生活中走出来,正常的哀伤转变为病理性哀伤。陈蕊把责任归咎于冯春对儿子灌输了一些不好的思想和粗心大意,怨怼之心一直无法释怀,夫妻感情降到冰点,冯春想尽办法寻求妻子的原谅,忍住悲痛帮她走出自我的封闭空间。陈蕊在儿子生日这天,做出了一锅儿子肖像花馍,隐忍已久的情绪爆发,在唤醒对儿子宝贵记忆的同时,也宣泄着丧子的痛苦和哀伤。 小说中的陈蕊愤怒、抑郁、讨价还价,甚至崩溃,她用可以看得到的形式来表现其“悲上加悲,痛上加痛”的情感。而冯春则只用一种隐忍的方式行走在人生的废墟之上,他一方面要独自承受着悲痛欲绝和来自内心深处的忏悔,一方面又要整理好心情鼓起无尽勇气在爱的旅途上艰难跋涉。作为一个家庭,当这个繁杂的系统如果有所改变时,整个系统都会被改写、重置,而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卸下旧有的角色,又不断担负起新的责任。冯春自然是这个系统的核心。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唯独冲淡不了失独的痛苦。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伤痛已经凝固在了记忆里,凝固在了光阴里。没有全然的感同身受,人们往往只会通过一个抽象概念和只言片语的文字来窥探他们的哀伤,实际上这种强烈的悲伤既不会像烟花般转瞬即逝,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云淡风轻,它们会永远地持续下去,穿透生命,包罗万象,深不见底。 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审视。最初的文本在经过一审编辑张双老师指导过后,文章立意和行文色调明显有了光明和色彩,这一抹光亮如同小说中结尾部分,能让读者看到前方闪闪发亮的光源,也给主人公的生活照进了光亮的希望。终审编辑何子英老师的修改意见则使小说更加饱满和立体,色彩斑斓。主人公也因此而显得生活、邻家,烟火味跃出纸面。而同时,阅读起来更加流畅和自然。最主要的是,在不断的修改的过程中,作者和小说渐渐融为一体。 路遥曾说过,“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通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意在能从中获得关于人生、生命和社会关系的重新体验和思考,进而达到对生命的明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