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北齐有名将兰陵王(高长恭),因其貌柔心壮,是个美男,故每次上战场时,都要戴一狰狞面具,以取摄敌心魄之用。这和我们读一首诗很像,目睹一首诗,最先唤起的,实际上是人的生理反应。 又有傩舞,人戴着鬼神面具跳舞。这种舞常被认为是神秘的,面具,是沟通另外一个世界的道具。对道具神秘感的心灵震颤,是生理反应,它同样来自我们目睹的象。我前几日去云南丽江,见东巴舞,类傩舞。东巴,就是智者的意思。一首诗又何尝不是一场舞蹈?它要经由意象去把握异象,触及新鲜的感受。是的,一首诗也应该有自己的肢体语言,给目睹者带去快感,其中精彩关节,仿佛非作者所为,而是暗中已假手智者,兼有“笃定”和“捉笔不住”之感。 日本佛教有普化宗,传自中国临济宗,其禅悟,不以典籍,而以尺八为道具。借助乐声悟道,类似追寻看不见的飞行轨迹去捉拿蝴蝶。 流水无形,澄澈透明,视之无碍,是象,也是无象,类似道家的无象和佛家的无相。无相者,有时正是由脱相所得,所以,写作中有种破坏的快乐,亦是写作的真趣。 这首长诗中所述的象,大都是我亲见。有次我站在一个兰陵王的塑像前,他左手按剑,右手持一面具,我望着那张脸,觉察到它和我在其它地方所见的塑像及书上所画均有所不同。我心中说着“这就是他”,同时又有永不得见其真面目的迷茫。是的,我们不能让空无占据我们的空间,我们必须邀请他来到这里,使我们成为一个荣光或受难的共同体。是的,所有相,或曰所有面具、脸谱,皆有来处,一旦坐实,也许便索然无味,但站在一个雕像旁,我恍惚间仍像能听见它的心跳,而面对一只面具或一张脸谱,则能体会到自己想要跻身传奇的欲望。所以,相,最后只能托付于另外一个世界——那是它的存身之所,是我们证得的精神世界。不是它走来,而是需要我们走过去。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活中从不曾有过一个叫俄耳甫斯的诗人,他的诗,实际上出自别人之手。但西塞罗却说:“可是,俄耳甫斯,或者说俄耳甫斯的影像,总萦绕在我心头。”这便是艺术诞生的生理机制,抽象的审美,到最后需要的,是一个具象。这具象像个枢纽,以此来收集和发散人心的折射。如果说文化是以民族、地域为单元的,象,是这种单元格里最直观的显现。而诞生象的母体——审美,却可以冲破任何藩篱。 如此,面具和脸谱的诞生,都带有历史的因果性。相对于滑移而去的面孔,或无数变化莫测的消失,它却是一种更加稳定的浮现,甚至看上去,像是打捞自一个被遗忘的世界。它看似像一个固点——对于那些已发生的,面具或脸谱就是地点——实则,其内部包含着动荡,它是它和这个世界所发生的关系的传记。是的,它不可能不是历史的、神话的,在大悟中携带着不知不觉。它总是与社会智识和事件相连,从其困境中采集重要的问题来创造自己,同时也创造自己的戏剧风格,并且试着去享用我们的未来。其存在的穿透性,像得到了自由的加持,与之对应,那无数已消失的脸才更像是囚徒——他们已被永远囚禁在消逝的时间中。但这样想象,仍深深地藏在创造它的事物里,它就在我们身边,又和我们保持着距离,我们,像在一个无我之地陪伴着它,从而使这种共处的情境包含着疏离和假设。只有当我们有所思考或抉择,它才会带着一种看上去和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的关系,来到我们中间并开始表演。 由于不断处身于创造中,象,仿佛是不死的——那象的中心,一直留存着我们的渴望。当我们想要某种新的结果时,它提供方法论,同时,也提供其本身的困境与伤痕。是的,这表演也会有尴尬的时候,比如那让人期许的表演突然变得平淡无奇。当它意识到这一点,它会消化这结果,并寻求裂变,其时,古老的情感动机深埋,它像掌握了分身术,介入当下,重新寻求强烈的表达效果。如果它和我们的关系真的断裂了,失去了联系,我们则需要思考,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那用于歌颂的,用于提示和觉醒的,也许永远都在制造着矛盾。 在这首长诗里,我把一些段落冠以副歌的形式。“副歌”一词是舶来品,原意是“复歌(合唱)”,而现在通俗的理解,有主才有副,副歌,是对主歌的点缀,所起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此中有关于音乐名词翻译后望文生义的笔墨官司。但在诗中,我只是对音乐名词加以借用——以注视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诗,虽然仍是某种声音,但和音乐已完全不同。沙莱里曾说:“假如有一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和声的威力!”最初,我是想把副歌命名为和声的,但在诗歌中,和声很难实现,那种多音叠加的和弦,在诗里做不到,只能按顺序先后连接。况且,这里还有分工的不同,所以,我还是用了副歌一词。回到这首诗,这里,未加标注的段落可理解为主歌,是我对带有普遍性的象的深究;副歌部分,则是对个别的、作为特例的象的注视,它们作为零散的、可视的个体,与整首诗共同震动,提供其行为和表现,用于补充,佐证,延宕。它们并非是多余的,而是有自己的功能,这些碎块式的材料,看似是另起一行,其实更像一首诗在剧烈震动后掉落出来的东西,我意图让它们有效地消解诗(主歌)在写作的膨胀中隐含的危机。但有时候,我也会作出相反的抉择,像我的另一首长诗《临流而居》,我则把特例作为主歌,而把对普遍性的吟咏作为副歌(那副歌中也含有另外的特例)。但这只是我在直觉的驱动下,对诗歌事实做出的挑选和安排。诗,在变动中寻求其主观的、自以为是的处理方式,主与副,并无严谨的重要性落差和区分尺度,而更像一种叙述的乐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