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一塘莲》:书写“革命英雄传奇”的另一面

http://www.newdu.com 2022-09-06 《长篇小说选刊》 傅汝新 参加讨论

    这部长篇小说的写作缘起于二十年前的一个夏日的午后。
    午后对我而言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充满诱惑与暧昧、想象与激情的背景,我的许多重要事情都发生在这个时候。当然,有时是真实的,有时则是虚构的。
    回到二十年前的那个夏日的午后,与一位女士闲聊,她说起她的母亲和两个姨妈的一些往事。听的时候似乎并不曾怎样在意,她讲完之后,我的脑海却有了波澜,不由自主地开始回味,三个风华少女的形象居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她们在冬天即将结束的一天上午,冲出憋闷了一个冬天的乡村屋院,走在去往镇子里的官道上,吸引了无数行人的目光,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成为一道透着春光的靓丽风景。这一景象在我的脑海里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记得当时我在稿纸上随意地记录了我认为有意思的几个细节,指甲大小的字也只写了三页。1997年夏天至1998年春天的多半年时光里,我每天晚饭后都坐到只有六平方米的餐厅里的电脑前,进行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
    那时候我还没有完全走出先锋文学的阴影,采用了元小说的方法,设计了一个三姊妹的后代,她在一个编辑的帮助辅导下开始关于她的母亲和两个姨的故事的写作,现在时态与过去时态交叉进行,她与编辑的暧昧情节与三个风华少女的故事同时展开。小说主要写个人命运,没有突出或明确的历史背景,十八万字,1999年10月由沈阳出版社出版。《夜幕下哈尔滨》的作者——著名作家陈玙先生读完后对我说,母亲和两个姨的故事非常好,可是正看得来劲的时候就断了,这种方法影响了故事的连续性。当年该小说参评辽宁文学奖获得提名,但几个评委后来对我说,他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三姊妹的故事太单薄,缺乏生活的厚度。也有媒体围绕小说的后现代主义方法进行过讨论。我自己的感觉是缺少生活积累,对她们生存的那个时代没有深入的研究,自然无法有效地完成她们具有历史感的人生的描写与叙述。
    二十多年后的2020年,仍然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在翻阅我去年办的个人画展印制的画册《老傅水墨一塘莲》所配的类似散文诗的《外祖父的莲塘我的莲》时,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写的那部关于三姊妹的长篇小说,莲的意象与三姊妹的人生命运勾连在了一起,她们青春美丽与激情洋溢的生命,在风雨如晦、大潮激荡的时代里,既有“一一风荷举”般的盛开,也有“还与韶光共憔悴”的窘境与衰败,却呈现出革命历史叙事的另一种样态。在这个午后,我的文学想象爆发了,有如洪水般从脑海中奔涌,撞击着情感与心灵。我决定重写这部小说,名之《一塘莲》,与我近几年的水墨系列呼应,或许还有某些互文的东西在里面。我将先前占了一少半篇幅的现时态的内容都删掉了,直接面对历史,叙述描写三姊妹及其她们周围的五六个人的生活与命运。
    这次小说的背景异常明确,从日本投降后国共争夺东北,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我开始大量查阅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各种研究、文献和个人回忆录,既获得了感性的东西,又收获了很多可以进入小说的细节,以及总体的历史演进。我将三姊妹的故事放在了这个大的历史背景里,然后让她们按照各自的性格与命运来展开她们的生活与故事。我觉得我进入了一个好的写作状态,因为小说里人物的细节、命运走向,甚至对话语言都不是我在写,是他们自己要那样做,那样说。作为作者,或者叙述者,我完全没有了存在感,我只是一个文字的记录者。至少有七八个人物已经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和文字中,这种感觉支撑了我多半年的写作,并让我享受到了几十年的文学经历中从未有过的明媚与闲适的时光。
    当然,作为写作者,我在小说里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相反,我一定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塘莲》里,我想表现的是大历史中的普通人的命运。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宏大场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包括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辽沈战役,彻底改变了国共两军此后的历史走向,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情势从此开始摧枯拉朽,一路凯歌。不过历史毕竟是概括出来的,它强调的是结果,即便有过程,也是简单而笼统的。小说相反,它所着力的细节描写弥补的正是历史的遗漏,或有意与无意遮蔽的那些生活与生命的鲜活血肉,文学之所以感染读者的也是在这些地方。不需要价值与是非的判断,那是时间早已经证明了的,而只是展现各类人物在现实中的人格与人性和生存与命运,以及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不同的人生向度与追求。
    辽南的那段历史是复杂的,对革命者而言更是艰苦卓绝的,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革命的历史,演绎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我没有去刻意描写她们的进步与崇高,因为她们就是普通的百姓,她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经历并参与了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但革命胜利之后,她们都没有去索取,这一切在她们看来似乎就是应该这样的。这就是我们的战争中的普通民众,其实好多英雄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在革命胜利后便重归于原初的普通民众的生活。
    如果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突出的是“革命英雄传奇”,那么在当下语境中,我想要凸显的则是“性格与命运”,是被革命历史大潮裹挟着,或者随波逐流,或者搏击潮头的多面人生与故事。他们依照自身的逻辑在“革命”的大潮中沉浮,历史的不确定性,以及个体命运遭际的偶然性,构成了“革命历史”讲述中“革命英雄传奇”的另一面。有如一枚硬币的背面,它不显示金钱与价值,但金钱与价值有它的一份儿,甚至一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