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春秋名姝”系列作品:在历史与小说中行走

http://www.newdu.com 2022-07-05 文艺报 柳 岸 参加讨论

    “春秋名姝”系列是我历经十年完成的四部历史小说,以春秋时期的四大名姝为主要人物,串起春秋时期近三百年的历史。十年来,我游走于历史与小说之间,对历史小说的创作有诸多感怀。
    我觉得历史小说有四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历史性、文学性、时代性、思想性。
    首先是历史性,或者叫史实性,这是历史小说最基础的东西,也是它主要价值的体现。要实现历史小说最大的史实性,写作者必须做足两个方面的功课。
    一是史料的占有,要全面、详细、广泛,越多越好。历史小说,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人物传记,故而必须对人物所处时代的所有史料,甚至一些野史传说、相关传记等都有所了解。我在写“春秋名姝”系列第一部《公子桃花》的时候,计划写作前觉得很轻松,查了一段时间资料,就开始动手了,结果面对电脑,脑子里一片空白。因为先秦的史料很少,特别是春秋时期,都是零零散散的碎片,仅靠查阅一些资料,感觉无从下手。我只好重新开始研读史料,从《春秋》三传开始,而后是《国语》《吕氏春秋》《春秋繁露》《春秋史》《史记》《东周列国志》《一本书读懂春秋战国》《渚宫旧事》《竹书纪年》《清华简·系年》《吴越春秋》《越绝书》、帛书《春秋事语》等,包括各诸侯国史如《陈国史》《楚国史》《齐国史》《晋国史》等,但凡发现有关春秋时期的书,我都会查阅。还有一些传记类书籍,比如《列女传》《黑色春秋》《株林野史》等等。拥有了这些资料,才算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所谓的了解,不仅仅是对几个事件、几个人物的了解,而是对时代特征、文化背景的把握,包括规制、礼仪、政体、地理、风物、人物称谓、官职设置、姓氏文化等等。
    二是走访,走访是对史料在场化、丰满化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走访,史料对于写作者,只是死的文字符号。走访可以使史料再生、复活、丰盈。“春秋名姝”系列中四位女主角的生活轨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我也循着她们的足迹,走过山山水水。文姜是齐国女公子、鲁国君夫人,生活轨迹是齐鲁。写《文姜传》时我去了临淄,从临淄追踪到曲阜,拿着曲阜的古城发掘图,找了一辆人力三轮车,绕着老城墙转了一圈,城门、护城河、进出水道,了然于心。从临淄到曲阜,我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了齐鲁文化的差异。息妫是陈国女公子、息国君夫人、楚文王夫人,她的生活轨迹是陈、息、蔡、楚,由中原到南方。写《公子桃花》也就是《息妫传》时,我去了息县、上蔡、荆州、武汉、黄陂。在荆州的纪南城遗址,感受到了楚文王迁都郢都的豪迈,对郢都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荆州走访过程中,我发现在郊区有许多桃林,由此想到息妫“桃花夫人”的名号。夏姬是郑国女公子,陈司马孺人,后嫁楚大夫屈巫。她的轨迹从晋到郑、陈、楚,再回到晋,由西部到中原、南方,最后回到西部。写《夏姬传》时我去了新郑,知道了古郑国有春浴节,这一天郑国的男男女女手持芍药,到溱水、洧水边相会,所以才有夏姬与屈巫邂逅春浴节的情节。而后去了柘城,探访夏姬的归终。西施是越国鬻薪氏之女、吴王妾妃,她的生活轨迹是东南吴越,写《西施传》时我踏上吴越之旅,先去了绍兴,看了越城,知道了越城有大小之分,小越城所有房屋都是反方向,表面上是越王勾践对吴王夫差的臣服,实际上是越王激励自己复仇的决心。而后到绍兴博物馆、会稽山、美人宫遗址公园、诸暨苎萝山、金鸡山。从绍兴到了无锡的吴国旧都梅里,又一路辗转到苏州,沿吴城走了一圈,偶遇伍子胥像和他开挖的胥河。去虎丘看了阖闾墓,去灵岩山看了夫差为西施建的馆娃宫、响屧廊,去高景山看了越王勾践养马的白马涧,去穹窿山看了孙武子写兵书之处,还有夫差自刎之地阳山。吴越之行将近一个月,我回来之后又到淅川,看看是怎样的风水,养育出了范蠡这等人物,之后又去了范蠡隐居之地山东肥城。但凡作品牵涉到的重要都城、战略重地及主要人物的生活轨迹,我基本走完。走访得到的不但是在场感,还有对地域文化风情的感受,虽然在历史沧桑中,有些古迹已经荡然无存,但只要存在过,总会留下印记、有所传承,总会感受到它的气息。
    其二是文学性,这是作品生命力的体现,关乎作品的可读性、趣味性、流传性。
    历史小说的文学性,一是人物的“复活”。传记小说的人物与纯粹的小说人物不同,因为历史人物的命运已经基本确定,善恶忠奸都摆在那儿。作者只能围绕史实写人物,把所有关于人物的史料都铺展开来,为复活这个人物做铺垫。不管人性多么复杂,人类价值观的尺度大体一样,向善、向好、向美、向上,所以不能颠倒黑白,把恶人写成好人。细枝末节可以想象、虚构,而主干不能颠覆。所以传记体小说写人物,是写人物成长、命运形成的过程。将人物复活,让他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喜怒哀乐,性格丰满、面孔鲜活,不再是时代的符号,而是能够走进读者内心的活着的生命。
    二是故事还原。历史小说中的大事件都是既定的,不可改变,而史料往往是纲领性记载,零零散散的碎片,并未详细记载事件的起因、过程,只记其结果。作者需要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探寻,对于事件发生的详细过程、趋势走向、后续影响等等,都要有明了的交代。作为历史小说,要把一件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作品架构,形成鲜活的有机整体。
    三是小说元素的体现。可以分两大块,一块是史料之外的补充,没有史料记载的地方,是我们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靠想象来补充史料的空白,这也是文学性的最好体现,但想象也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另一块是细节的虚构,这体现了一个作家驾驭题材的能力。历史小说的所有细节都是靠想象,因为当下人都没有亲历过那样的生活。细节的想象,可以增加作品的丰满度、真实感、趣味性。
    四是遵循时代语境。历史小说的创作要讲究时代语境,这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我写“春秋名姝”系列,基本是用短语,还有一些文言,主要是受先秦史料文风的影响。先秦时期的文字资料都是惜字如金,一句话就是一件大事,一个字有可能是一个故事。所以,训练文字简洁,是我的功课,也是文本的要求。还有,写人物对话要贴近时代。那个时代没有出现的字词句,在人物对话中要避免出现。一些称谓、官职、特指的名词是不能改变的,比如春秋时期没有“你、我、他”这些人称代词,至少对话中不能出现。当时的人对话,出现“我”要用自己的名代替而不能称字,因为字是别人称自己的,自称只能称名以示谦虚。而“你”一般是称“子”,就是先生,或称官职、身份。“他”这个字,一般称此人的字,或者名和字一起称呼,或者身份加名、职业加名、官职加名等等。这就是春秋时期的语境,有时候会觉得别扭,但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把读者带入时代。
    其三是历史小说的时代性,也就是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主要是指一个时代主体性、标志性的文化特征。比如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称霸,五霸横空出世,这是其显著特征。战国时期规制礼乐荒废,灭国吞并、革新纷纷,七雄迅速崛起,各国诸侯称王。所以,每一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看就知道是这个时代的故事。时代特征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时代的价值取向,即一个时代所崇尚或所摒弃的东西。不同地域、不同人物,因为价值取向不同而有所差异。春秋时期的君子、战国时期的侠客等,都是时代价值取向造就的。还有时代的生存环境、穿着服饰、风物人情,礼仪规制等等,都有鲜明的特征。时代特征就是作品所写时代的标签。
    其四是历史小说的思想性。思想性源于历史观,作者的历史观决定着作品的厚度和深度。正确的历史观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不会为某些言论或者资料所左右。作为写作者,首先要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了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背景,知道了它的社会生态,就会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比如夏姬这个人物,《左传》里把她说得极其不祥,《列女传》也宣扬她为红颜祸水。那她为什么会有那些故事呢?夏姬是春秋中早期的郑国人,郑国音乐被视为“郑风淫”,郑国为何会出现“郑风淫”?这是地理、文化所造就的。郑国地处中原,是强国争霸之所在,战事频发,被打来打去,就没什么气节可言。这是夏姬生长的环境,而她的时代,不但没有孔子的儒家思想,而且还存在着媵妾制,即姐姐出嫁妹妹陪嫁。一个诸侯国嫁女,三个同姓诸侯国要送陪嫁的女子。女人根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爱恨情仇都是身不由己。而所谓的不祥,都是指她的婚恋,以及和她有交集的人物的命运。她所经历的联姻下嫁、君臣私通、赐婚争抢,都是别人强加给她的。一个被压制在君权夫权下的女子,真的能够灭掉一个国家吗?都是后人在按照自己时代的伦理去匡正她。夏姬真的很淫荡吗?看看春秋时期那些故事就知道了。鲁国是个循礼的国家,鲁惠公照样将自己的儿媳立为夫人。文姜的姐姐宣姜,先嫁给了卫太子伋,又被太子伋的父亲卫宣公纳入后宫立为夫人,卫宣公死后又嫁给卫宣公的儿子公子硕。楚国也一样,伍子胥复仇,起因就是楚平王纳儿媳。宋国的宋襄公夫人,竟然要私通孙子,而后支持这个孙子做了国君,就是宋文公。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着人物命运。所以,古代的一些故事和人物,需要有正确的历史观才能理解。历史观的另一种体现,就是因果互应的规律。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有传承、有因果的。看似偶然的事儿,都有必然在里面。每一件大事件的发生,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有因果在里面。我们所看到的故事和人物,都是果,真正的因是看不到的。而传记体小说就是要把隐藏的因给呈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因的存在,而不是突兀地呈现一个果。大的历史观,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古到今,客观规律不会变,人性不会变,故事的核会不变,历史观照当下,当下反观历史,实质都是一样的。我们经常说要“以史为鉴”,作家一定要把“鉴”给呈现出来。我们从历史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这是写历史小说的作者要自我考量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己想清楚了,才能有清晰明了的表达。
    历史是文学的给养,文学是历史的传承,历史小说是历史性与文学性有机融合。从整体上看,历史是作品的骨骼,文学是血肉,好的历史小说应该是两者的完美融合。因此,历史小说比起纯粹的历史,更加灵活、更加轻盈,更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比起纯粹的小说,更具有史料价值和警喻意义,彰显出以史为鉴的独有魅力。拙作“春秋名姝”系列《文姜传》《公子桃花》(息妫传)、《夏姬传》《西施传》中四位女主角的生卒年份,刚好搭茬铺满整个春秋时期,“四位传奇女,一部春秋史”,如果想了解春秋那段历史文化而非精细研究的话,“春秋名姝”基本可以满足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