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林那北:漆性与人性

http://www.newdu.com 2022-06-14 文艺报 林那北 参加讨论

    关键词:林那北
    从前有个熟人,他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欲,因为成份不好那时却不能对别人充分表达,对我则可以。都是家族一些隐秘的疼痛,父亲二十年代下南洋,在马来西亚槟城另娶,生出一堆儿女。因为心里有愧,父亲持续不断寄钱回来,而留在家里的妻子性情刚烈,用这些钱报复性疯狂建房购地,把自己弄得极其风光体面。说这些时,他会常常手一伸,在腹前划出一个大圈,然后猛地提高嗓音,说村里哪里哪里的地以前是他家的,都是他母亲用槟城寄回的钱购下的。接着他还会抬眼往对面的房子看去,说房子原先也是,整幢庞大的老厝都是,后来才分掉,有外人搬进来。他姓赵,他全村都姓赵,按他的说法,赵氏天下时,他们祖上住在汴京皇城,北宋覆灭,四下逃散,于是南逃到这里,开枝散叶至今。有次他孙女从旁跑过,他指着说:“她本来是皇宫里的公主!”
    从前有一本小人书,翻到它时我可能还在读小学,里面画一个瘦高猥琐的老男人,他拄着锄头,已经吓得蜷起身子,面部狰狞。而把他围住的则是一群戴红袖章的半大小孩。“变天账”,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词。那个瘦高的男人把金银财宝和田契、账薄之类装罐埋入地下,以逃过斗争,并试图秋后算账。
    十几年前我向一位朋友学习漆画,当初仅仅好奇,想粗浅了解一下大漆这个古老的技艺,不想却迷了进去,欲罢不能。一种从树上下来的物质,它本来只是植物体内的乳白色汁液,加工后却涅槃出谜一样的另一种物质。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多年前的朱漆碗向世人昭示,它不惧日月腐蚀的坚强;可以把珍贵的珠宝和粗陋的瓦灰同时渗在漆中,又表明它有何等兼容并蓄的胸襟。它非常挑剔,对环境洁净性的苛刻、对气候温湿度和时间长度的执拗,似乎都在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完成后的漆盘漆碗漆筷却成为最日常的器皿供人安全享用。
    几年前我为了给一部台湾历史系列纪录片撰写脚本,曾一头钻进两岸明末至1945年光复这段近四百年历史中,仔细触摸过丝丝缕缕错综复杂的史料,受益非浅,感慨良多。
    有了以上四者,《每天挖地不止》的地基就打下了。当能够越来越顺手地完全一幅漆画时,我对漆的敬意也越来越深了。冥冥中它像个挺拔的女性,聪明过人,嫉恶如仇,胸有汪洋,目不斜视。这个世界究竟得多好,才能配得上如此冰清玉洁的灵魂?而世事却总是鸡零狗碎地不堪,伤害接踵而至,眼泪在飞,伤口在痛,围绕着她的故事于是就徐徐铺陈出来了:那个手在腹前比划出家族田产的赵姓熟人,那个拐着锄头战战兢兢的高瘦男人都次第浮起,而远方的槟城,对岸的海岛,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闪过夺目光芒的马尾船政学堂,以及令福州人唇齿生津的鱼丸、线面、茉莉花茶等,也都纷纷挤了进来,它们一起竭力,试图赋予小说以更广阔厚实的空间和时间。
    《每天挖地不止》写了四年,这是我写作生涯中历时最长的一部小说,中途虽然还写了若干其他,但魂一直留在这里。据说在这之前,大漆从未进入过小说,这当然不是我慎重的唯一原因。一个小村庄,一户普通人家,在时代的汹涌大潮里他们微如草芥,但他们每一口呼吸,每一个祈望,甚至连便秘拉稀这样最平凡的痛苦,都有具体可感的沉甸甸人生重量。如何把这个家族的悲欢,嵌入更宽阔浩瀚的社会背景,使之休戚与共、沉浮同当?我慢慢意识到自己对“漆性”的深爱与偏执,无论人还是世道,如果都能像大漆一样高洁,永远从骨子里散发着骄傲,活得不苟且、不卑贱、不脏,那该是一派多么风清气朗的景象啊!
    这部小说最难的其实是结构,不想重复传统的启承转合,不愿一如既往地铺陈桥段,有摒弃就意味着必须寻找另一条复杂的路让自己走。一个故事套另一个故事,正常情节被打碎后拼接重组成另一种面目,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隐隐约约。写作时脑中浮现过俄罗斯套娃,也联想到一千零一夜。每天挖地不止,无论付出多少艰辛,这个过程都是快乐的,它首先是写作者对自己智力的挑战,宛若一场缤纷游戏,每一个转角都意趣盎然别有洞天。这份快乐,就是文学对写作者最仁慈的回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