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乡村关系》:构建写作的根据地和精神谱系

http://www.newdu.com 2022-04-19 中国作家网  马元雄 参加讨论

    关键词:《乡村关系》
    
    《乡村关系》 吕润霞著 古吴轩出版社 2021年10月第一版
    每个写作者都试图建立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吕润霞也不例外,她的根据地即乡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乡村关系》即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人与村庄万物的关系。乡村关系是最简单古朴的关系,仍需要用心打理,虽有血缘、亲情、乡情等维系,但在各种关系日渐疏离疏远的今日,更显得弥足珍贵。
    一曲传统乡村的最后挽歌。“老庄的人各有各的脾性,这个自然”,传统的村庄各有各的脾性,但时下的很多村庄已在城镇化进程中走入黄昏,恰似一首挽歌,给传统的村庄盖上了盖子。一路走来,心存老庄的美好,正视着农村荒芜的现实,老轱辘不见了,再是老场不见了,毛驴、黄牛和大骡子不见了……恰似一声轻轻的叹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蕴藏着对老庄无尽的怀念与惋惜。当人撤退,村庄少了鲜活的人气儿,猫狗少了,村庄失去了灵气儿,而村庄的老鼠横行,野鸡肆虐,就多了野气儿。村庄渐渐患上了失语症,彻底哑了。
    长久以来,农人对土地的敬畏是原始的、至上的信仰崇拜,因为土地供养了一切。地是庄稼人的魂,各种活计牵绊着百姓的精神,失去了土地和活计,农村人就失了魂,农村也失去了寄托,不再似往日的烟火茂盛。《叔父的园子》开篇道“我甚至有点恨叔父。”反语的手法其实流露着对叔父清苦一生的无尽怀念和惋惜之情,省吃俭用,掐着指头、精打细算了一生的叔父,是一代农民的缩影。“叔父把他的一生犁入了泥土。”小心伺候着土地、苦心经营着庄稼,庄稼人的土地情缘是深沉厚重的,勤快人和懒汉的差别,一看地里的光景,就一目了然,恰如一个衣装整洁的后生和一个邋遢不堪的懒汉。农人精耕细作、敬畏土地,对提供了粮食的土地打心底里敬爱着,因其是生活的源泉。但眼下,村庄的凋敝和土地的荒芜,让人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时不我待和迫切需要,当土地不产粮食,浮躁的世人将依附何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永远值得关注,去集市上卖猪娃,结果不但没卖一只,却违反常理的多出了一只,这件看似可笑的事不但使人笑不出来,反而觉得心酸,若笑也是一种含泪的微笑。《多出了一只猪娃》让人想起《多收了三五斗》,善良的农人即使在困难的年馑多出了一张吃食的嘴,也不忍心丢掉这只凭空多出的小猪娃,而是与自家的猪娃一视同仁,硬着头皮收留了这只被原主人无奈遗弃的小生命。
    当下,尽管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但农村与城市两种文明方式的存在仍然是有罅隙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很难弥合,尤其是精神文化和心灵归属的沟壑真正融合更是艰难。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是伴随着矛盾、冲突和阵痛的,尤其是乡下人,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让其难以适应,从而对土地的眷恋彻底被激发或者更加深厚,摇身一变成城里人,大多数并非是华丽的转身,而是生活的需要,在生活坐标中的纵横比较使其对自身处境的产生诸多不满,甚至绝望的情绪,从而构成了诸多无奈的人生图景。随着生活的变迁,对住房要求的日见提升的也是这个时代发展的缩影。房子的乔迁见证着年轻人的成长奋斗历程,但是房子越来越大,心却越来越小,没有了根的概念、精神的依托,豪华的楼房只是一种概念,却没有了魂牵梦绕的家的感觉。
    故乡的反方向是故乡,形体早已远离村庄,但心灵却试图在无限接近它。村庄的百般事务让已进城的男人牵肠挂肚,一个村庄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际关系、世间百态、大事小情,古道热肠的男人背负着太多却咬牙坚持,无可奈何的女人徒生感慨愁肠百结,但背负着村庄渐行渐远的男人,却不知何去何从。在现代化进程中已被模糊化了的传统乡村,何尝又不是如此?
    一段质朴童年的美好记忆。人类的记忆从神话故事开始,人的记忆也往往从故事中开始,全书开始多次讲乡村历史的传承者,如古老的说书人,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着文化传承的任务,才得以让让古今一代代流传了下来。开篇的《童话记》在母亲的双手中推开童年的窗户,“妈用她挖过地的,拉过板车的,握过锨、镰刀和连枷的糙糙的一只手……”,该表述文中出现过三次,而感情却未现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的势头,反倒是益发浓烈,让人对妈的这只手充满了爱戴和敬佩。随着时代的变迁,讲古今的宋家奶奶已陷入孤独循环的怪圈,反复嘟囔着她的古今。她的孤独,也是村庄所有留守老人的孤独,更是时代的孤独,在这种现状下,作者想村庄万古长存的愿望更多的成了一种美好的希冀。宋家奶奶直到殁了,才等到了儿女团圆,绕其膝下,一个辛劳了一辈子的老人,或许只有到此刻,才和远离故乡的儿女达成一种穿越时空的和解,让团聚成为一种现实,不得不让人深思,留守老人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寂寞的乡村,因为一个老人的离去,夜间才有了久违的亮光,只是这微弱的亮光,能在黑夜里照多久、多远呢?有些老人对儿女的等待临终仍是一场虚无的等待,但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是不计回报,虽嘴里咒骂着不知归途的儿女,但终究是刀子嘴豆腐心,临终时依然是难舍的牵挂。
    村庄里最后的小脚老太,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小脚一步步在崎岖艰难的生活之路上前行,小脚的碎步中映射着时代的步伐,作者在对老一辈女性的不幸暗自叹息时,分明也在庆幸自己生活在了幸福、开明的新时代。
    《六一雨》写了贫穷艰辛的岁月里,贫困的父母甚至不能满足儿女一双白球鞋的心愿,但双方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彼此的尊严,虽然缺少了现在生活的富足精致,但当时的六一节对孩子来说是一场浩大的盛宴,率性快乐的童年生活,足以让他们铭记肺腑。不合时节的雨,总是下在记忆里的六一,让孩子们惆怅,总盼着美好的晴天不要影响节日。但作者有一次却盼望着六一下雨,竟是因为自己被狗咬了无法参加活动,将一个小孩狡黠矛盾的心理真切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虽是一个有点搞笑的节日期盼,却真实地承载着一代人快乐的童年记忆。
    村庄里的哲学即朴素的生存之道。只要有一个娃娃呱呱落地,一个名字自然而然就长出来了,道法自然,金堆、满仓、顺顺、引弟、红梅、好学……名字承载着父辈们朴素的希冀,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记载着乡土中国的发展变迁。长在村庄里的名字,见证着家长里短、乡村世事,村庄的喜怒哀乐、荣辱艰辛都在这些名字中,有些在时间面前随风飘去,有些却永远的留在了乡村漫谈中。
    野趣、童趣,读书人的事不为偷,小时候偷桃窃李的事其实亦不为偷,在村庄朴素的“潜规则”下,乡下娃体验着别样的收获快乐,不断探索着大自然的无尽奥秘。
    一份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信。行走与考察、采风和创作,对作家而言是获得原创作品的主要方式和方法,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和文化自觉。《仙人已去峡犹在》记录了一群热衷于地方文化历史挖掘保护的有心人,这种深入田间野外采风的实践精神才是一个文化工作者应有的文化自觉,而严谨细致地考证,并留下文字图片影像,让世人知道了解这方神奇的土地蕴含的基因密码,是一种文化自信。秦腔,这门古老的戏剧艺术,是西北偏僻乡村知教化、晓历史的一个主要渠道,潜移默化中对乡下娃娃进行着真善美的朴素教育。作者是一个资深戏迷,而且对秦腔艺术有一定的研究,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这是基本的文艺素养。
    写作不仅要在谋篇布局上狠下功夫,别出心裁的文眼亦不可或缺。《风紧川有个叫梁偷偷地快乐人》,别样的开头让人期待,偷偷究竟是何许人也?不同于很多扶贫题材文章,这样的写法不知不觉将人带入扶贫大事记中。看着业已脱贫致富的偷偷,曾经在扶贫战线上工作过的她很是欣慰,笑自己白担了几年心,这种偷偷地为一个叫偷偷的贫困户担心,是一种扶贫干部应有的责任和情怀。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农村很多像偷偷这样的五保户、低保户都已脱贫致富,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这怎能不令人开心而笑呢!
    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作为产业扶贫的功臣——苹果,已成为静宁人的精神图腾、地理标识、形象代言者,很多文人墨客都试图阐发静宁苹果不同凡响的意义和影响。在这个世界上,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取义的人,刘背锅,这个形体残疾的人,却将一个大写的人字书写在静宁大地上,活在乡亲们心中,永远屹立,他是引领乡亲们走上苹果致富的开拓者。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苹果革命中,吃苦耐劳的乡亲,贴心为民的政府,勤于探索的带头人,科学有序的管理,让苹果已深深植根于静宁人的血脉之中,成了静宁人无上的骄傲。
    只是,在风物人情篇的书写引用名人警句太多,冲淡了作品本来的主题性、思想性,其本色当行的语言写出的作品才是最引人注目的篇章。
    乡村化的语言和对琐碎事像的个性化认知。乡村化的语言是《乡村关系》不可或缺的。如死猪最怕开水烫,打破了人们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固定认知,只有农村杀过年猪,亲眼所见的人才能理解开水烫死猪的功效,打理得干干净净。赶集路上,打旋儿的塘土,吆喝着猪婆辱人似的溜墙根的汉子。用古朴的方言书写着最简单的生活常识,受客观条件制约,曾经的孩子们了解世间万物、生活常理都是通过这些土里土气的自然之道,在无形中契合了认知来源于生活的常理,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最好见证。集市上为了三五块钱的争执,是物资短缺,条件落后的乡村曾经真实的写照,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
    女权主义思想的流露,对女性社会地位、身份的探讨。旧时的相互换亲习俗,女儿们只能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家族之间的传宗接代而商品般被互换交易,合理乎、合情乎、悲乎、喜乎?勇敢的兰兰费劲千辛万苦冲破藩篱,逃掉了没有爱情的婚姻,但自己选择的男人却是个二杆子,渴望自主幸福的女性究竟该如何选择?尤其是在提倡婚姻自由的当下,或许唯有相互真正的尊重才是相濡以沫的基础。对夫妻吵架干仗等可上升到家暴、大男子主义、女权主义等问题时,作者深入浅出,看得更透彻,更接地气,言其就像唇齿关系一样,不乏生活哲理,心思细腻、观察细致、洞察入微,在家长里短中探索人性的点滴、生活百态。
    《听见一块饼干落地的声音》,作者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刻画着一个小寡妇的难肠,饼干落地的声音,是一句无声的叹息,年轻丧夫的她本有权利继续追求幸福,但却被一村人无处不在的眼光紧紧地圈禁起来,一群人愚昧的善良规训着一个无奈的女人,更可叹的是这群帮凶中大多是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女的女人,她们无底线的善良成了扣在女人头上一道沉重的无形枷锁,她们或无意或有意中都成了胁从者,让人联想到一直屡禁不绝的买卖妇女问题。而当女人终于获得法律援助重获自由时,面对幼小的孩子却又陷入了两难境地,让人颇感沉重的情理之争一直贯穿全篇,在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情的矛盾纠葛中徘徊。全文看起来更像是小说,时下各种文体之间的界限已模糊化,《禳解》一篇也像是小说,作者尝试在各种文体之间自由切换,勇于探索与时下的写作潮流接轨,但这种写法也是一把双刃剑。
    满仓丢下父母、舍弃土地,一心进城供读孩子却劳无所获的经历,让人对当下很多人鼓吹的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了重新的认识,孩子二百来分的高考分数,言其不如自家场院里的苜蓿垛子高,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信手拈来作比喻,形象贴切,苜蓿作为牲口草料,本来就轻贱。生活化的比喻一是感叹孩子不努力,不知珍惜来之不易的进城读书机会,二是自嘲父辈们当牛做马,舍家弃业苦心的付出最后竟然分文不值。
    生活困顿的野狐沟人,在繁重的生活役使下,很多人明知禳解只是一种虚无的精神寄托,却不得以为之,将希望寄托在阴阳先生吉祥身上,以期获得一片吉祥,只是这个吉祥能带来几许吉祥,谁都不知道,也不愿知道,只得自欺欺人。舍弃所有一心进城供读的孩子学无所成,一味攀比造成的穷孩子富养,其不但未成才,甚至成了不懂感恩的人,在本已穷困的农人心口撒了一把盐;男人外出打工,造成的异地分居致使离婚率上升;留在乡村的老人苦捱日月,孤独无依,活得没尊严,死得亦没尊严。直至生命的暮年,两位年迈的妯娌之间才达成了最可贵的相知相依,被抽空的农村,如这对苍凉的老妯娌,脊梁与大地平行,负重前行。
    农村人渴望逃离故土,通过打工、考学等渠道进城,进了城的农村人居城望乡,怀念着质朴纯真的乡村关系。这种矛盾心理让人深思新时代的乡村出路,如何让乡村关系焕发新颜?乡村振兴,正当其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