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澳门文学 一 澳门作家穆欣欣的散文内地读者读得比较多,较之其他澳门作家,相对熟悉一些。她在内地出版过《寸心千里》《当豆捞遇上豆汁儿》,新近又出版《文戏武唱》。 澳门的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主打,穆欣欣则是一位出色和重要的散文作家。她的散文随笔,有澳门散文共同的文化特征,也有自己的特色。由于主要发表园地报纸副刊特有的格局与优势,澳门的散文通常短小精巧,文字也洗练简洁,从容而温情地反映着澳门的现实,讲述着澳门老百姓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故事。澳门回归祖国后,老百姓的生活看上去并没有太多太大的变化,但在澳门散文作家的笔下,已经积极传递着澳门社会心向祖国,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信息,真实地表达了老百姓心灵深处的永远的乡愁。这么多年下来,就形成了澳门散文独有的思想内涵,形成澳门散文独有的文化价值。 这方面,穆欣欣的散文可能更引人注目。她后来嫁到北京,成了一个地道的北京媳妇,过起了北京老百姓的日子,真实地体验着北京生活,感受北京的风土人情。因此,她的散文时时在比较着北京与澳门,写两地生活的异同,也写两地文化的沟通。散文集《当豆捞遇上豆汁儿》处处能读到这种比较。《这样的细节叫人温暖》一文说:“我的居住地常在澳门和北京两个一大一小的城市更换着,已无法说清楚自己更熟悉哪一座城市”。这样的生活和体验,是其他澳门作家所没有的。因此,作品与内地的融合感更真实,更生活化,也就更有细节,更可感。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戏迷”家庭里,长大后又在内地大学里读戏剧专业的研究生,得到南京大学戏剧学博士学位。父亲穆凡中先生不仅是个“戏迷”,而且对中国戏剧有着很深的研究,是澳门文艺的评论大家,是澳门戏剧评论第一人。他多年鼓励支持穆欣欣利用假期专程到北京看戏,一看就是几出十几出,有些经典剧目则反复看,反复品。可以说,穆欣欣在北京看的戏,比很多的北京人还要多,比很多北京更热爱京剧。在《文戏武唱》中的一篇文章里,她感慨道:“对我来说,能够天天看戏,才是梦寐以求的幸福啊”。这样的戏剧文化感悟的积累,也是她散文创作的重要资源。光从她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看就能知道,她的散文必然与众不同。 《文戏武唱》相当多的篇幅还是写澳门的生活,写北京的生活,还有一些精美的游记。不过,最可读的最有意思还是要数第一辑“看过几出戏”。如果能从穆欣欣的散文里粗略地梳理出她从“戏迷”、戏剧研究者,到成为罕见的“爱戏又同时能够写戏曲文章”的文化人这条线索的话,读她这些散文就更有意思了。也许,这只是她关于戏剧思考思想的片断,但足以成了“冰山”的一角,能感觉一座大“冰山”在她内心有力支撑着。 记得穆凡中先生曾经说过,澳门是一座喜爱戏剧的城市。这种喜爱大约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到澳门后不久写下的不朽作品《牡丹亭》。用穆欣欣《文戏武唱》里的话就是,汤显祖的到来,给了澳门一个“入戏”的机遇,澳门抓住了。从此,澳门这座城市就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澳门人爱看戏,中西方的戏剧都在这里上演,几百年下来,澳门就成了爱戏之城,积累了悠久和厚实的戏剧文化。这一点,大湾区所有的城市,都没有哪一个能和澳门比。也许,穆欣欣的戏剧痴迷感悟和思考,除了良好的家教这外,更得到丰厚的戏剧文化土壤的养育。 从《文戏武唱》这些说戏评戏的艺术随笔里,可以看出,穆欣欣在北京南京这样的中国戏剧传统重镇看戏听戏,研读戏剧,夯实了自己的戏剧历史观时代观。她在《看过几出戏》一文在讨论历史剧时说,历史剧在本质上属于艺术范畴,其具有的戏剧属性令它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历史的教科书。而历史,只为历史剧作者提供了历史事件的粗线条轮廓和创作的基本元素,具体的情节和细节需要作家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补充和完善。剧作家不是要通过历史剧来还原历史,而是要通过历史剧来表达对历史的态度。而后多篇对中国或传统或当代戏剧如京剧昆曲以及其他地方戏剧目的或评论或赏析的随笔里,都能读出她这种历史观时代观深刻影响。当然,光读这些随笔无法看到她的戏剧思考的全部。不过,倒是可以看出,她的戏剧观,与国家民族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 应该特别支持的是,她的戏剧教育方面的观点。在《你一定要看传统戏》里,她写到在张家港南丰镇永联村永钢集团采访,发现这里的党委书记是“京剧迷”。他几乎用“强制”的粗暴方式逼着员工看传统戏。公司剧院里常年请大城市的好剧团来演出,剧目有《红鬃烈马》《文姬归汉》《失空斩》《洪羊洞》《锁麟囊》,涉及的剧种有黄梅戏、锡剧、沪剧、评剧、京剧、越剧等。联想到自己从小看戏的经历,她显然同意永钢的做法。看多了,就会爱上传统戏剧,也就能弘扬传统戏剧。在传统戏剧严重衰萎的今天,“强迫”看戏不失为一种振兴的好方法。事实上,澳门戏剧之城几百年,多少也自觉不自觉采取类似“久久为功”的方法。 二 在纪念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的日子里,穆欣欣创作的京剧《镜海魂》问世。这是澳门文艺发展的一件大事情,更是澳门文学发展一个创新突破。回归祖国多年的澳门,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也到了可以期待产生自己的大作品的时候。这个历史性的机遇,落在了穆欣欣的肩上。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穆欣欣这个爱戏学戏懂戏的作家,当之无愧地承担起这个突破创新的创作任务。 从当地出版的《讲述澳门故事——本土题材京剧是《镜海魂》戏里戏外》一书中,我们可以注意到,穆欣欣创作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她一方面继续用散文关注澳门的当代生活,一方面把自己的目光更深沉地转向澳门的历史,激活内心一种真正的“历史态度”。现在一般作家只看到澳门中西交流融合的文化,而穆欣欣却更深刻地看到四百多年殖民统治,给澳门带来精神文化伤害。她有一篇散文《年少时我们不懂历史》写到铜马广场澳门总督亚马喇雕像所折射出来的历史,实际上是透着殖民时代的罪恶的。而《与澳门的一次深度对活——我写京剧(镜海魂)》一文更是张扬了她进步正确的历史观。 与澳门历史的深沉对话,让穆欣欣对当年反抗殖民统治的村民沈志亮的事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看到他身上的反抗精神和英雄品格,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也表现了澳门这座城市的真正历史之魂。正是这个沈志亮,挺身而出杀死了无理抢夺村民土地的澳门总督亚马喇。然而,这个殖民主义者却被当作英雄立起了塑像,而真正英雄却惨遭官府杀害。被歪曲的历史应该纠正过来。于是,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澳门人的形象,一个澳门历史英雄的形象,在作家心中酝酿出来,渐渐完整和升华。当选择用什么艺术形式表达的时候,穆欣欣毫不犹豫地说:京剧。只有京剧的辉煌大气,才能配上这样的澳门人。这样的创作思想,正是新时代“中国故事”文艺观所倡导的,由此,《镜海魂》的创作打开了澳门故事走向中国故事的通道。 《镜海魂》的创作和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引发了社会观众强烈反响,也得到评论家的高度评价。评论家田本相说,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英雄的悲壮的诗。评论家李观鼎说,剧中主人公沈志亮是强大的,其守护和平家园的激情,抗击凌辱压迫的斗志,勇于担当责任胆魄以及舍身取义的精神,足以感天动地。评论家万素说,这是一曲高歌民族正气,弘扬爱国主义的慷慨悲歌。创作者把这种历史情感予以升华,激扬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当代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精神联系,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和精神指向。评论家吴志良说,用一个当代人容易理解的爱情故事通过强化创新了的现代京剧手段,充分演绎了澳门人爱国爱澳的家国情怀。 事实上,《镜海魂》的脚本戏文,完全可以当着一部独立完整的戏剧文学来阅读欣赏。这里,有着闻一多现代文学抗争不屈的人性力道,有着汤显祖传统戏曲的优雅形式,有着澳门人民历史创造意蕴。这一切,都在作家创作中融汇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个性,化为澳门文化相称的戏剧文学主题。做为一座爱戏的城市,澳门一直在苦苦期待着本土作家的原创戏剧作品。《镜海魂》的问世,标志着这种苦苦期待终于有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也标志着澳门戏剧的了自己代表性的作品,开启了原创的进程,意义非同一般。实际上,对澳门文学来说,意义更为重大。穆欣欣以她在文学上和戏剧上的功力,在戏剧文学上找开了一个创新的突破口,一下子把澳门文学的格局提高到一个时代思想的高度。澳门戏剧文学刚起步,作家不多,作品也不多,但由于起点高,品质好,已经产生了自己的领军人物。 三 内地读者并不太了解澳门文学。不过,如果知道一座只有四、五十万人口的小城,常年活跃着近百位的诗人、散文作家,小说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比例超过大湾区任何一座城市的话,那么就应该刮目相看。实际上,比例高并不特别重要,更重要的是,澳门文学是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里,靠着一个小小的副刊阵地坚守下来,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在不利于文学生长的环境和生态中生长起来的。所以澳门文学看上去是找到了一片净土,实际上骨子里是文学坚定的守望。用澳门文学评论大家李观鼎先生的话说,“澳门文学最值得称道就是它的非商业化”,“守住文学的本真,这是何其难能可贵的事”。仅这点品质,就足以令人产生敬意。 直到现在,澳门都还是个热门的题材。外面多少人都进来写澳门,寻找澳门故事。结果写出来的,多是商业化的文化产品,也产生不少文化“垃圾”。这种猎奇式地描写澳门并不真实,不能抓住根本,不能表现澳门的灵魂。李观鼎先生意见是,外地作家多来写澳门当然是好事,但在现有文化生态下,真正写好澳门,还得靠澳门作家自己。穆欣欣的《镜海魂》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说,《镜海魂》还有相当高的示范作用,为澳门文学创新积累了经验。 新时代的澳门,“一国两制”不断深化,不断创新;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正在加力。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一定会有大变化。现实推动着文学发展,现实也在呼唤大作品。澳门文学当迎头赶上,与历史同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