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秘事”打开 救赎开始

http://www.newdu.com 2022-03-05 《长江文艺·好小说》 深海 参加讨论

    关键词:《如云的秘事》
    母亲和女儿的故事,是典型的女性故事之一。《如云的秘事》中如云和落葵这一对母女的故事,在蒋韵的笔下被写得别开生面。事实上,如云一家四代的女性在小说中都出现了,如云的母亲、如云、如云的女儿和外孙女,所以,这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三个母亲和三个女儿的故事。
    如云的“秘事”是她试图隐藏的人生中最惨烈的悲剧,而这悲剧的主要根源就在她的原生家庭。她的父母生了三个孩子,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他们对她过分娇纵了。这种娇纵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如云的父母在女儿的人生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她上初中时可以因为别人有她没有的一件漂亮衣服就不上学,她的父母不仅没有阻止或教育她,反而是想千方设百计地托人去上海为她买了一件比别人更漂亮的;如云人生中一切重要的决定几乎都没有父母的参与,她全都我行我素了:她不上高中进了宣传队,宣传队解散她去了厂办医院当护士,她要过上超越常人的生活却只把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为此拒绝生孩子,丈夫死后她却又一百八十度大转折把原本计划做掉的孩子生下来,生下来却扔给母亲抚养,独自跑去南方,继续当一个护士……梳理如云的家庭关系时,我心里有一个疑问:什么样的父母会放弃管教子女的权力呢?如云的父母是不是被接连两次的“丧子之痛”彻底击垮了?面对这硕果仅存的女儿,他们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因此,他们身上未被接受无法处理的伤痛才是“娇纵”的根由——过度,对于“施者”实则是一种补偿(对失去的孩子),这种补偿可以在潜意识里让“施者”得到自我满足,让他们暂时逃离自责和愧悔的痛苦。可对“幸存者”如云而言,过度,却是“过犹不及”,意味着“真正的爱”的缺失,因为,她只是父母“痛苦”的承受者,并没有得到一个孩子应该得到的父母之爱——这爱,一定包含着正当的约束。最痛苦的是,幼小的如云的“承受”完全是隐性的,甚至,在很多人看来,那是一种“幸运”——父母以爱之名所加诸在她身上的“过度”行为,她无法言说,更难以抗拒。而这潜藏的伤害在她的人生里,最终以一桩更大的“秘事”保留下来,影响甚至差点摧毁了她和她女儿的人生。
    心理学意义上的家族中痛苦记忆的代际传递,都是这样在“隐秘”中完成的。
    “隐秘”的另一个含义是:逃避。逃避首先意味着拒绝:拒绝接受和面对事实。而所有的成长与改变都始于“接受和面对”——当超乎想象的意外发生,年轻而脆弱的灵魂立刻陷入绝望,此时,他们最容易成为自己的敌人:他们开始坚决地反对自己。如云的父母是这样,如云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想见如云的父母有多么懊悔他们没有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孩子;我们也可以想见,当如云的丈夫以那样惨烈的方式自杀之后,如云有多么羞愧和自责——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至亲生命的丧失所产生的痛苦,对人的精神的冲击和考验是十分强力甚至残酷的。逃避痛苦,当是一种本能,然而理性和智慧却是在直面和穿越之中才能获得。
    “对于人类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去充分而完整地生活”。这“完整”就包括拥抱生命和生活的全部痛苦与不幸——幸福和不幸就像一对双生姐妹,“她们要么一起长大,要么一起永远保持矮小”。逃避痛苦和不幸所造成的残缺,就像是在我们完整生活版图上留下的一个个黑洞,不知不觉间吞噬着我们的能量,也吞噬掉使我们的精神真正变得独立而强大的可能性。
    如云走向自己的反面之后,也站在了她父母的对立面——父母对她放弃管教,娇宠过甚,而她对自己的女儿落葵的管教则近乎变态:她以牺牲女儿的感受为代价来设定女儿的人生;她将自己的痛苦经历生吞活剥之后把所谓的经验强加在女儿身上;她剥夺了女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应有的享受生活、情感的权利和机会——她隐瞒了女儿父亲的真实死因,甚至从未带女儿去祭奠过自己的父亲、她悄悄赶走了女儿唯一的朋友……没有爱和正确的思考,她对女儿的教育几乎变为残酷的压迫;她当然更不懂得,她所遵从的并以此绑架了女儿人生的所谓“对抗全世界的虚荣”的“道德”,不过是从她偏狭的个人体验、渴望和恐惧里生长出来的,不过是一种肤浅的自以为是的姿态。
    小说中最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家族中的第三代女性落葵的变化。严格来讲,落葵也是一个“幸存者”——如果不是“预约好的医生临时有事”,如果不是父亲坠崖身亡,她是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的。她同样也有类似“幸存者”如云一般的挣扎,她曾经也像自己的母亲如云一样想要竭力逃避莫名降于自身的枷锁和苦难,逃离她“可怕”的母亲,越远越好。可是两次重大的人生转折时,她的企图都被破坏了——一次是高考,她因为过分紧张没有考好,只被本地的大学录取;一次是考研,母亲突发心脏病,她不得不“改报了本校的研究生”。第一次“留下来”是被动的选择,第二次却是主动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她不能把有心脏疾患的母亲独自留在这座孤城”。在母亲粗暴强硬的压制之下生长出来的逆鳞,并没有毁掉她柔软的良知——这似乎都要感谢“姥姥”这个角色,正是在“姥姥”身边生活的童年,为她的生命铺垫好了温暖的底色。落葵看到母亲如云成为“姥姥”之后的“巨变”曾经十分“惊愕”,“那个坚硬的女人神奇地柔软下来,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姥姥”,“只负责一件事:爱与慈祥”——慈爱,本该也来自于母亲,可是,小说中的如云和落葵都无法从自己的母亲身上获得这种爱。所幸落葵对待女儿的方式并未延续家族痛苦记忆留下的阴影——小说开篇就是落葵跟女儿小酒窝的对话,那是坦诚的对话。落葵从自己的成长经验里懂得了,每一个生命都有直面真实的勇气,哪怕她很幼小——这种自信,不仅仅是对自我的信心,更是对生命本身的力量的信任。
    透过两个“幸存者”的故事,蒋韵在《如云的秘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家族痛苦记忆代际传递”的文学样式。然而她的落脚点却并不在于“传递”,而是“打破和终止”这种“传递”。落葵,可谓是“痛苦传递”中最大的承受者和受害者,却最终成为了这种“传递”的终结者。她并未屈从于昏昧的母亲试图强加于她的“人生意义”——以一己之力“对抗全世界的虚荣”。她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直面现实,勇于承担。她不仅没有陷入生命的虚无感,而是努力与母亲达成和解;她不仅找到了幸福,还具备了应对磨难的能力——她回到母亲的故乡,“如云的秘事”被打开的时刻,正是救赎的开始。落葵的觉知和觉醒,既是如云家族的幸事,也是女性成长的方向和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