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新红学百年的献礼 ──读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

http://www.newdu.com 2021-12-13 中华书局 高淮生 参加讨论


作家王蒙将研读《红楼梦》和李商隐诗歌的解悟文字合编成《双飞翼》,于1996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并解说“双飞翼”为:“一翼是小说,一翼是诗歌……我对这双飞翼情有独钟。”这里“翼”指的是翅膀,“双飞翼”可以看作王蒙实现“作家学者化”的两扇翅膀,帮助他实现了创作和学术的“兼通”。赵建忠教授同样有自己的“双飞翼”,一翼是从《红楼梦》续书入手,开拓了红学研究新领域,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成名作《红楼梦续书研究》为标志性成果(百花文艺出版社又在2019年出版增订本《红楼梦续书考辨》);一翼是红学流派研究,即202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红学流派批评史论》。他凭借自己的“双飞翼”,自由地翱翔于红学海洋的广阔天空。

台湾地区的林依璇于1999年在文津出版社推出《无才可补天:〈红楼梦〉续书研究》,该书指出:“大陆的赵建忠是《红楼梦》续书研究第一人。”无独有偶,中华书局出版的《红学流派批评史论》也是一部拓新之作,该书在拓展红学史新领域方面值得称道。由此两部拓新之作可见,赵建忠在红学研究领域不断尝试新课题的能力令人瞩目。《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在写法上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学术追求即述而有作,不仅阐述前人的成果,而且树立自己的新义。“作”超越了“述”,“论”超越了“史”。与其说“史论”,不如说“论史”。该书“导论”部分旨在谈红学流派批评史的新建构,作者在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红学史著述时认为:“本书对当前红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思考,努力通过对红学史盲点的探索而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应属于红学史的‘推进型’研究,符合学术史发展趋势。应当指出的是,红学史的‘写法’还不仅仅是一种写作策略,不同红学史模式的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和思路,红学流派批评史的建构,正是要追寻红学发展史的真正脉络。”笔者曾在2016年第3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出的《现代学案述要》一文中说过:“现代学案不同于‘学术通史’或‘学术专题史’,乃换一种眼光看学术,即为现代学术寻找真实而鲜活的为学传统,这是它的立意所在。”这里说的“寻找真实而鲜活的为学传统”说法与“追寻红学发展史的真正脉络”说法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红学流派批评史论》乃“换一种眼光看红学”,其可取的学术用心以及恒久的学术史意义显而易见。

《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是赵建忠获得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的优秀结项成果,无疑为红学史贡献了一种值得推介的新写法。可以说,红学流派批评史著的问世不仅丰富完善了红学史的新写法,而且必将与此前问世的红学通史、红学学案、红学文化史、红学专题史等著述一道构成红学史研究的新格局。笔者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刊出的《新红学百年回顾与反思学术笔谈》中曾谈到:红学史建构、红楼文献学建构、红学学科建设是新百年红学的基础工程。红学史建构、红楼文献学建构、红学学科建设可谓“三位一体”,共同奠定新百年红学发展的基础。可以认为,《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在红学史建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书乃出版于红学新百年之初的力作,具有显而易见的新百年红学奠基意义。

《红学流派批评史论》一书计10章33节,“导论”3节,“结语”1节。全书分别对《红楼梦》问世以来的评点派、题咏派、杂评派、索隐派、考证派、探佚派、社会历史批评派、美学批评派等诸流派进行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考察、梳理和评论,可谓“面面俱到”,可见其“博”和“繁”,是该书的主要特点之一。若从作者的宏阔气魄上考量,的确值得称道。并且作者在“博”“繁”运作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学术自信力的确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譬如作者熟练自如地经营“史”“论”材料的能力令人称赞。当然,若从“红学流派”这一关键词方面考量,这诸多章节之中确有“统绪失宗”之处。譬如“杂评”是否堪称“流派”?譬如“索隐派”“考证派”“小说批评派”三派已然约定俗成,何以舍弃“小说批评派”而别立名目?再譬如第九章“文化研究”以及第十章“影响研究”如何契合“红学流派”这一关键词呢?通观全书章节,或有博而失其要旨之处,或有繁而失其统绪之嫌。

愿意认真写吃力不讨好的书评者,学术界其实并不是很多。诚如2017年文汇出版社推出的汪荣祖《阅读的回响──汪荣祖书评选集》“自序”中所说:“我于2003年回台湾长住后,每有机会即倡言书评的重要与必要。当时主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的陈永发研究员遂邀我出任书评编辑,使集刊每期都能刊登几篇书评,定下范例。此后,书评也成为台湾学界评价学报的加分因素,但是直言不讳的评论常常会引起人情上的困扰,尤其对重视人情的华人而言,更难承受……其实,古今中外尚无无懈可击之书,即使举世名著也难能白璧无瑕。”凭着本人对赵建忠的深切了解,相信指出《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存在的某些遗憾,不会因此而形成“人情上的困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