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书评 | 古典名著的“博物志”维度——《符号里的中国》读后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21-10-09 中华书局 周贇 中华书局上海 参加讨论

《符号里的中国》
著  者:赵运涛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  价:78元  
国际书号:ISBN978-7-101-15236-4

那西海龙王对孙悟空说道:“舍妹有九个儿子。那八个都是好的。第一个小黄龙,见居淮渎;第二个小骊龙,见住济渎;第三个青背龙,占了江 渎;第四个赤髯龙,镇守河渎;第五个徒劳龙,与佛祖司钟;第六个稳兽龙,与神宫镇脊;第七个敬仲龙,与玉帝守擎天华表;第八个蜃龙,在大家兄处,砥据太岳。此乃第九个鼍龙,因年幼无甚执事,自旧年才着他居黑水河养性,待成名,别迁调用,谁知他不遵吾旨,冲撞大圣也。” 西海龙王道:“此正谓龙生九种,九种各别。”这段话出自《西游记》第43回,当时唐僧与八戒被黑水河中的妖怪抓去,孙悟空得黑水河河神的报信才知道这妖怪的来历,乃是西海龙王最小的外甥——鼍龙。当孙悟空去龙王那里讨说法时,龙王便对孙悟空做了上述一番“龙生九子”的知识普及。

《西游记》虽读了好几遍,但或许和大多数朋友一样,我读到这一回时,知道这妖怪是西海龙王的外甥,也就行了,至于西海龙王做的一长段名词解释,那最好赶紧略过吧!《西游记》中,这类长段的名词解释不计其数,与故事主题似乎若即若离。说实话,若略过不读,也不妨碍故事逻辑的完整性。

但问题也就在这里,这么读名著,名著的价值也就仅仅实现了一半。要知道,这一长串名词解释,可是隐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知识。原来如《西游记》这类古典名著,绝不仅仅是一部长篇小说,其实还兼具了“百科全书”的功能。这个想法,是我读罢《符号里的中国》后,突然感悟到的。

《符号里的中国》一书,知识量极大、收入图像极为丰富,作者的表达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在对中国传统符号的详细解读中,作者特别巧妙地运用了大量古典名著的材料,一方面让读者对中国的符号有更为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对古典名著的意义产生了新的认识。

所谓“百科全书”,就是概要性地记录人类一切知识门类的工具书,中国古代称为“博物志”。赵运涛老师就是带着撰写“博物志”的初衷撰写《符号里的中国》的。有趣的是,由于他巧妙引入古典名著,偶然间让人发现,中国古典名著原来也是“博物志”的一种。西海龙王对“龙生九子”的名词解释,就是作者在解读“龙子”这一典型中国符号时引用到的一种说法。虽然《西游记》只取了传统里的一个版本,但从其表述来看,《西游记》确实具备一个整全的知识系统。

比如在讲“四灵”这一符号时,作者谈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二十八星宿在天空中四方方位的象征,引用了《西游记》中“四木禽星”下凡擒拿犀牛精的故事。一看原文,又是一段博物志。《西游记》第92回中,太白金星是这么说的,那妖怪“是三个犀牛之精。他因有天文之象,累年修悟成真,亦能飞云步雾。其怪极爱干净,常嫌自己影身,每欲下水洗浴。他的名色也多:有兕犀,有雄犀,有牯犀,有斑犀,又有胡冒犀、堕罗犀、通天花文犀,都是一孔三毛二角,行于江海之中,能开水道。似那辟寒、辟暑、辟尘都是角有贵气,故以此为名而称大王也”。

按照生物学分类,犀牛只是一个总名,下面还有众多分支,金星提到的兕犀、牯犀、胡冒犀等,原来都是有所本的,出自北宋《太平广记·宝四(杂宝上)》:“首有二角,一在额上为兕犀;一在鼻上较小,为胡帽犀。”“牯犀亦有二角,皆为毛犀,俱粟文,堪为腰带。”“堕罗犀(角),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斤者。”这些犀牛,都是真有其物。至于辟寒、辟暑、辟尘,还有明犀、骇鸡犀,《太平广记》中说:“此数犀但闻其说,即不可得而见也。”说实话,《西游记》只要讲清三只犀牛精就好,需要解释那么多吗?既然解释了,那就成了《西游记》的另一个阅读维度了。

我们再回到《符号里的中国》,这是一本从天文历法谈到民俗宗教,涉及面非常广的知识性读物,其实同类的著作不可谓不多,但它是独树一帜的。那么何谓一本好书?虽没有单一标准,但有一点可能会是共识,即是否能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符号里的中国》给我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读懂古典名著的“博物志”维度。这是我们读名著时多所忽视的。《西游记》每出现一个新事物都会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至若《红楼梦》《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则是把古典知识蕴含在故事线索中。但不管怎样,这些古典名著中的确融入了大量的古代知识。《符号里的中国》本来是解释古典名物的著作,作者在阐释名物时对古典名著的引用不仅信手拈来,而且颇有陈寅恪先生以文证史的方法论风格。正是对古典名著深入细致的解读式运用,使得这本名物阐释类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激活了我阅读古典名著的新维度。职是之故,也带给我阅读此书的无比欣喜之感。


    (周贇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教授,书评原文刊登于《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