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手绘名家的侧影 ——《胶东散文十二家•焦红军卷》读后

http://www.newdu.com 2021-08-17 中国作家网 袁恒雷 参加讨论

    煌煌六卷,集七十二位胶东地域散文名家的散文卷——《胶东散文十二家》,近期由黄海数字出版社推出。在通读了胶东散文十二家焦红军散文卷系列作品后,我发现,他的阅读视野宽广,但笔下是挑剔的——他最终还是注重经典的萃取。这很好,历经时间淘洗后的名家经典无疑是最有营养的,杂七杂八的阅读不是不可以对比阅读,但稍有不慎,容易倒了胃口。焦红军的散文对前辈先贤认真学习,抱有敬意,其散文虽说类型多样,但在他琳琅满目的作品中,最令我感叹的是,他为诸多名家手绘的侧影尤为出色。
    何谓手绘名家侧影?姑且允许我借用美术术语特定称谓一下——那便是他对作家的独特解读——不是如同大部头传记一样从出生写到故去,而是借助对名人故居的实地踏访、对文献资料的个性解读等方式,较为独特地写出这些著名作家或广外人知或鲜为人知的一面。由于写得粗细有致、有筋有肉,堪比手绘名家的侧影是也。这是其散文给笔者最为深刻的印象。
    且看他解读了哪些名家呢?分别是鲁迅、张中行、季羡林、任继愈、张炜等人。这些人无疑是现当代具有赫赫威名的大家。按说,解读他们的作品早已经是汗牛充栋,想写出新意何其艰难!但新意就是想别人所未想、发别人所未发。首先看鲁迅,焦红军写出一篇题为《站在院子里的鲁迅》的散文。众所周知,我们熟知鲁迅的形象多是坐着,大先生神情肃穆,望着镜头。站着也有,多是手里拿着正在点燃的香烟,头发根根直立,恰如他坚韧挺拔的精神。
    鲁迅何时又站在院子里去了?题目就很抓眼球。实际上,熟读鲁迅作品的人都会知道,鲁迅确实喜欢站在院子里。不必说他更多的作品,就以收录到中学语文课本广为人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棵枣树》等等就会发现,这不明显得是站在院子里观察才行吗?而焦红军不光阅读了这些文本,他是切实前往了绍兴和北京的故居,上网查阅了上海鲁迅故居的相关情况,这些地方确实都有院子。焦红军对鲁迅在这些故居分别写了哪些作品如数家珍,在这些故居中,他发现鲁迅非常喜爱院子,甚至断定:“鲁迅少年知识的深广、识见的博大,鲁迅对博物学的热爱、对草木鱼虫知识的研究,对古籍善本书目的抄录和影写,这一些都对他今后的文学创作、思想发端、人格形成造成了影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少年时的院子,与院子相连,院子,也正是造就伟大鲁迅的根脉所在。”这个解读实在是太有新意了,据我所知,焦红军是以写作国内第一部记叙全真大弟子马钰修真传道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马钰传》成名的,面对中外各路大咖解读鲁迅的皇皇巨著,作者四两拨千斤,以院子这个角度切进鲁迅的生活与作品,逆推侧敲,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力。
    再看张中行、季羡林、任继愈这“北大三老”。这三位北大名宿在20世纪的中国学坛上都可谓是泰斗级人物,研究他们的相关著作也是书墙上可以摆出一大溜。而焦红军面对这些学术大佬,没有正面突击描写他们的辉煌学术生涯,而是工笔细雕几位老先生的爱情人生——这就很引人产生阅读的兴趣了。就这三位老先生而言,他们当中我最熟悉的是季羡林留德十年的恋情,因为他本身有专门的图书记述而早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人轶事。焦红军将这三位老先生按照年龄顺序并且依照李煜最出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则名句作为小标题依次写出,格式新颖,内容新奇,让读者对张中行与杨沫、季羡林与发妻彭德华和德国姑娘伊姆加德、任继愈与冯钟芸的婚恋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是非常鲜为人知的。焦红军记述他们故事的可贵之处在于笔法娴熟,娓娓道来,虽说都是如烟往事了,但真的如这些名家传记的一个重要段落一样,有细节有评述,也足见焦红军下了足够的功夫去研读相关文献。比如写到任继愈告别去世的冯钟芸时,引述了任继愈的女儿任远和儿子任重缅怀任继愈的纪念文章《永远珍藏的记忆》,这些细节读来真的是令这对文坛伉俪多年相濡以沫的形象得以更加立体深刻地树立,在此引述之:“2005年妈妈不幸去世。爸爸在送别卡上这样写:‘钟芸,你暂时离开了,可是我们永远在一起,永不分离。’妈妈告别仪式那天,爸爸早晨3点多就起来了,仔细地洗头、洗澡、剃须、穿上干净的白衬衫。在遗体告别仪式的两个多小时内,他身后椅子也不曾坐一下。仪式结尾,家属做最后的告别时,爸爸走到妈妈旁边,伸出手去,轻轻地、轻轻地摸了一下她的头发和脸庞,好像怕惊醒她的睡眠。眼泪顺着爸爸的脸流下来。”
    如果说这几位名家距离焦红军时代稍远的话,那么作为同时代的张炜就是最为直观立体的写作对象了。莫言与张炜作为当代山东两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其影响力是国际性的,在文学史上早已留下璀璨华章。而身为他们的同乡,焦红军自然也以乡邦中产生了如此文化巨匠而倍感荣耀,也有比较便利的条件近距离地观察了解他们。在《下丁家精神与张炜的文学星座》一文中,焦红军实地踏访了张炜在下丁家镇常胜村万松浦书院的张炜工作室。对这里的布局与产生了哪些作品进行了细致描摹。莫说张炜早已享誉海内外的《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长篇巨制,就是近年写就的《松浦居随笔》等系列也让人们对这新产生的文学圣地产生了浓厚兴趣。焦红军在本文中带领我们先睹为快,之所以我将之誉为文学圣地,不仅是因为这里写就了上面提到的那么多锦绣文章,还因为张炜本身对文学高度的崇敬之意,焦红军在文中这样描述这里的布景:“低矮的农家屋,两居室里,东间靠东墙摆放写字台椅子,工作室的墙上挂有孟子、雨果、李白、杜甫、托尔斯泰、鲁迅、马尔克斯、索尔•贝娄等名家挂像,这些张炜主席眼里的精神星座,每一个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里装修一点都不豪奢,是最为返璞归真的农家陈设,可墙上那些古今中外的文曲星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他是张炜的精神向标,同样也是我们所有文人的写作导师。“靠北书柜里上下几摞名著,西面一张睡床,一股书卷之气扑鼻而来,想象张炜主席在写作上的勤奋刻苦,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文化的洗礼。”面对这个虽简陋却令人无比敬意的书房工作室,无需更多言语的铺陈,对张炜对其作品的认知无疑会大大加深。
    另外,在焦红军散文当中还有一些名家侧影写作得较为出彩,比如写王小波的《沿着王小波走过的道路——记从青虎山走出来的返乡“知青作家”王小波》,他运用了一万余字篇幅将王小波的人生几个重要段落进行了全面叙述,可以说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王小波的个人小传。不过,比起这样较为全面的陈述,我还是更喜欢他集中优势笔力只写一个名家侧影的那种细致手绘——新颖度、细致度、深刻度都堪称上乘。作为一名较为成熟的散文家,焦红军自然对散文的诸多领域都有尝试,可千帆过尽,他深知自己哪里会得心应手。而作为读者的我,在横纵比较后,对其手绘名家侧影一类作品尤为推崇。也真诚期待着,在他的笔下能够出现更多的名家侧记出炉,以飨喜爱他的读者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