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看李汉秋《〈儒林外史〉的版本源流》,《〈儒林外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236页。 ②参看陈美林主编,陈美林、李忠明、吴波《〈儒林外史〉研究史》,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482页。下文涉及《儒林外史》研究历史的内容参考了此书及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不再一一注明。 ③⑧商伟《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419-420页。 ④商伟《〈儒林外史〉叙述形态考论》,《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 ⑤(18)郑志良《〈儒林外史〉新证——宁楷的〈儒林外史题辞〉及其意义》,《文学遗产》2015年第3期. ⑥吴敬梓《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李汉秋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63页。本文所引《儒林外史》文字皆据此本,不再一一注明。 ⑦(15)(17)章培恒《〈儒林外史〉原貌初探》,《献疑集》,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473-474、476、471页。原载《学术月刊》1982年第7期。 ⑨吴培源《会心草堂集》,乾隆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⑩此诗被误收入吴烺《杉亭集》中,周德恒《读〈杉亭集〉札记》(《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第56-59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作了细致考证,认为是吴敬梓所写。陈美林《吴敬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6-277页)也认为该诗是吴敬梓所作,并作了补证。 (11)宁楷《〈儒林外史〉题辞》,《修洁堂初稿》卷二十二,嘉庆抄本。此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发现并披露的。 (12)需要指出的是,“三”既可实指,亦可为虚数表数目多。从“试观三年不倦,老博士于南天;十事初陈,辞征书于北阙”的语境看,“三年”当为实指。退一步说,即使“三年”为虚数,也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本文的结论,因为商伟先生对虞育德在南京做博士时间出现错乱所作的分析和解释难以成立,这意味着章培恒先生所说的“书中涉及萧云仙之处,当都是后人窜入”是可信的。 (13)谈凤梁《〈儒林外史〉纪历》(《南京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推算,从三十四回杜少卿把所作《诗说》送给迟衡山至第四十九回武书在高家饮宴,时间共十九年。 (14)商伟《〈儒林外史〉叙述形态考论》一文也注意到这一时间差错,但他推想,这四、五年或许正是吴敬梓从三十四回写到四十九回所花费的时间。 (16)吴组缃《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页。 (19)金和《〈儒林外史〉跋》,《儒林外史》(汇校汇评)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91页。 (20)张锦池《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齐裕焜《读〈儒林外史〉札记》,李汉秋主编《〈儒林外史〉研究新世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1)商伟《〈儒林外史〉的作者、版本及其相关问题》,《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附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22)章培恒《〈儒林外史〉原书应为五十卷》,《献疑集》,第456-461页。 (23)章培恒《再谈〈儒林外史〉原本卷数》,《献疑集》,第496-511页。 (24)商伟在《最终的评判》(《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第216-225页)这一节里论述“幽榜”这一回为吴敬梓作的理由主要有:一、“幽榜”这一回符合章回小说的常规范式,构成了《儒林外史》结构的一个部分,它呼应了小说开篇第1回。二、《儒林外史》通过预示和呼应的有意配置,展示了小说结构的内在统一性,第37回的泰伯礼预示了第五十六回的祭礼,参加泰伯礼的人品良莠不齐,我们并没有因此认为第37回为伪作,又有什么理由因“幽榜”里有匡超人、牛浦郎这样的人而怀疑其真实性呢?三、作者可能不过是借“幽榜”这一回收结全书,让人疑心是有意的反讽。前面两点理由陈美林先生在《论〈儒林外史〉“幽榜”的作者及其评价问题》中也提出过,章培恒《再谈〈儒林外史〉原本卷数》已有针对性的讨论;从表述语气看,第三点理由似乎只是推测,可暂置不论。 (25)蒋寅《新发现的吴敬梓研究资料》,《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6)参考了2015年9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儒林外史》新文献研讨会”会上专家的意见。 (27)需要指出的是,宁楷对沈琼枝的评价恐怕并不符合吴敬梓的原意,吴敬梓对沈琼枝是敬重的,借杜少卿之口称赞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摄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极了。” (28)叶楚炎《地域·人物·题旨:〈儒林外史〉结构新论——兼谈〈儒林外史〉的原貌问题》,李汉秋主编《〈儒林外史〉研究新世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9)在《修洁堂初稿》的成书时间上,笔者比较倾向于赞成叶楚炎《〈修洁堂初稿〉及〈儒林外史题辞〉考论》(《文学遗产》2015年第6期)一文的观点,即该书成书不会早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