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鹤蜚:用文学回望三线建设

http://www.newdu.com 2021-07-09 北京晚报 鹤蜚 参加讨论

    关键词:《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
    
    《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 鹤蜚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促使我创作《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是我到贵州六盘水贫困县水城县的一次扶贫经历。
    2018年11月,我作为文艺志愿者,到大连市对口帮扶城市——贵州六盘水贫困县水城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文艺扶贫工作。这之前,我对六盘水知之甚少,更不知道水城在哪里,想象中水城穷得不成样子,那里的孩子们上不起学,农民们吃不饱饭。然而,当我踏上六盘水的土地时,我被眼前这座城市震撼了,六盘水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而水城虽然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没有我想象中那样贫穷落后。
    在六盘水我听到最多的词就是“三线建设”,接触最多的人就是三线老人和他们的后代,他们告诉我,六盘水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是因三线建设而兴的城市,这独特的历史引起了我强烈兴趣,我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深入六盘水城乡调研,到杨梅乡、阿嘎乡等乡镇采访,到苗族山寨、彝族山寨、陡箐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到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六盘水规划展示馆、六盘水马拉松博物馆、六盘水三变改革博物馆、重庆1964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我第一次接触到共和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第一次知道六盘水市是由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名字合并而成,第一次知道六盘水是1978年建市的共和国版图上最年轻的城市……
    扶贫经历发现题材
    自1964年开始,因国家战略需要,中央决定在四川、贵州等“三线”地区展开规模巨大的军事和工业建设,六盘水作为给攀枝花钢铁基地配套的煤炭基地,在国家战略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大西南和贵州省三线建设的重镇。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大经济战略调整,也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徙,为了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几乎一夜之间,来自祖国各地的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的民工组成的建设大军,怀着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不讲条件,不计得失,打起背包,离开故土,告别家乡和亲人,跋山涉水,奔赴祖国大西南,参加规模浩大的三线建设,他们在荒无人烟的大山深处,开始了一段改天换地、影响深远的磅礴征程。在历时17年的大三线建设中,到六盘水支援三线建设的就有十几万人之多,其中东北三省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大连去了近2万人,他们用热血与生命催生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现代工业,书写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壮美诗篇。
    扶贫结束后回到大连,我和很多朋友讲起六盘水。每当我问他们知道六盘水怎么来的吗,了解大三线的历史吗,大家几乎都是一头雾水。即使大连与六盘水有着长达20多年的帮扶和东西部协作,但大连人对六盘水和大三线还是知之甚少,也少有人知道,大连医学院曾经整体搬迁到了贵州遵义。甚至有人说,三线?你是说三线城市还是三线明星?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脑海里一直想着三线建设,想着六盘水,想着那些三线人。三线建设者,他们把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云贵高原、乌蒙山脉,他们为共和国大三线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六盘水的今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事迹应当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故事应当传播得更远。渐渐地,我萌发了要写三线建设的想法……
    作家当与时代共振
    由于三线建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国家行动”,三线企业大多涉及军工,因此长期处于保密状态,致使这段共和国特殊的历史少为人知。为了弘扬三线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共和国这段辉煌的历史,我开始构思创作关于三线建设的作品,我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补充相关知识,在心里浇灌着思想的土壤,期望那朦胧的种子一点点地孕育,破土,发芽,成长……
    2019年5月,我的长篇报告文学选题《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入选中国作协年度重点深入生活项目,深入生活的地址就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的水城县、钟山区和六枝特区。同时,我又申请了到水城文艺扶贫的任务,水城县要于当年底前全面脱贫,作为对口帮扶城市的文艺志愿者,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我有责任,用手中的笔,讲好三线故事,用我的作品,助力六盘水全面脱贫攻坚。
    自2019年7月1日起,按照对口帮扶工作安排和深入生活计划,我边工作边开始采访。由于三线建设并没有留下多少公开的报道和资料,为了查找相关资料,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都到六盘水各个档案馆、图书馆,埋头在泛黄的纸堆里,在一盒又一盒尘封的档案里,从会议纪要,职工调令,相关任命等文件里,寻找三线建设的痕迹。当历史的画卷在我的面前一点点打开时,越走近,我越感觉这个题材写作的难度。三线建设已经过去50多年,涉及的13个省和自治区,影响了几代人,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如果对三线建设进行全景式的书写,必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我把目光聚集在六盘水的三线建设。
    六盘水,曾经中国大三线建设的主战场,是西南地区三线城市的优秀代表,在三线建设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大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
    然而,写六盘水三线故事,就是写六盘水城市的发展史,为一个城市写史,我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吗?
    再难也要完成。三线建设这段共和国历史,至今仍然有许多人不知,而参加三线建设的老人正在一个个老去,三线故事将随着他们一起成为尘封的往事,我有责任,去完成这样一个使命。
    三线建设时代久远,历史漫长,要完成三线建设这一宏大题材,既需要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深入挖掘,做足功课;又要采访三线建设者、亲历者以及相关人员,积累素材,待粮草备足,再集中发力,才能成功。
    怀着对三线建设者的敬仰之情,怀着一个作家的使命感,我不恋山水风情,无暇凉都美景,行走在乌蒙山重重的大山之中,深入到三线建设者曾经战斗过的老屋基、汪家寨、水钢、观音山等矿区和贵州煤田142队、盘江化工集团等单位调研,召开座谈会,到梅花山、老电厂等地考察。就这样,从水城到盘州,从六枝到遵义,从贵阳到清镇,从一个矿区到另一个矿区,从钢厂到老电厂,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寻访“三线老人”,做三线人的倾听者,做历史的记录者,先后采访近百名三线建设者和三线后代以及了解和熟悉三线建设的相关人员,为创作做了充分准备。
    记住来时的路
    经过50多年的奋斗,今天的六盘水享有西南煤海、乌蒙钢城、铁路枢纽、能源基地、中国凉都、国家地质公园等诸多美誉,三线建设不仅初步形成了我国安全可靠的战略后方基地,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六盘水这个曾经只有几万人口的荒山野岭和不毛之地,建设成为拥有300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为城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三线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知道,六盘水不是三线建设的全部,但六盘水却是共和国三线建设的典型代表,整个三线建设的精华。我只想通过亲眼所见、所听、所想,告诉人们,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抛家舍业,来到三线,来到六盘水,用他们拉来的设备,用他们燃烧的激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把六盘水从一个不毛之地,建设成为祖国大西南最现代化的城市。
    “今天,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仰的光芒和力量。”从六盘水回来后,我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我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漫长而艰涩的创作才刚刚起步,我有千万字的文史资料需要研读,我有几大本的采访记录需要整理,我有一个又一个录音需要收听整理,但我从不担心,我心里有了坐标,有了目标,有了三线人这些活生生的榜样。再苦再累再难也无法与三线人的苦累和痛相比。我给自己制订了详细的写作计划,每天晚上一定要写到零点结束……
    回望共和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三线建设在社会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今三线建设已经过去50多年了,三线人已经越来越少。再过50年,三线历史将会更加遥远,那时候,当年三线人的选择,或许会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课题,但是我知道,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候,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他们在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他们在用小我的行动,把小我的命运,融入大国的情怀之中,哪怕那条路上遍布荆棘,哪怕那条路通往险境,没有人能阻挡三线人的无悔追求。
    不管走了多远,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三线建设是一曲热血燃烧的壮歌,是一曲荡涤心灵的英雄史诗,是几代人的生命之火燃烧起的炽烈火焰,映照在共和国的历史的天空,闪耀着时代的光芒,这浓墨重彩的一页将不可磨灭地留在国家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 鹤蜚,本名孙学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长城”中国作家创作室签约作家,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他时光》《娜样红》,报告文学《大机车》《致敬》,小说集《土豆在飞翔》,散文集《光影绚烂的深处》《爱上巴西利亚》《融入生命的味道》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