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发表的文章《学术研讨会为何会沦为“表演”》引发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文章说,现在学术研讨会多且主题泛,学者们常常疲于奔会,而且会议之后,很少有人关心取得了哪些共识、厘清了多少问题,相反更关注什么级别的领导出席、会议是否够气派、多少家媒体到场、报道在微信圈转发的情况……这些观点,得到了相当多学者的赞同。 学术研讨会本身是学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学术研讨会本身也是现代学术的表征之一,是学术繁荣的表现之一。不过从学术界的反馈和吐槽来看,似乎学术研讨会也有沦为“政绩工程”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学术评价的因素。为了业绩“好看”,或者是学术圈人情往来的需要,一些学者只能在各个会场奔波。从学术大国迈向学术强国,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共识,提升学术质量、治理研讨会泛滥,自然是必经之路。提升研讨会的整体水准,学界给出了不少建议,比如注重核查经费的使用方式,再比如学术共同体应该培养研讨意识,注重研讨质量,而不是把研讨会的数量本身作为学术评价的标准等。总之,学术研讨会理当成为学术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不能变成空谈,更不能变成财政经费的虚耗浪费和一些人博取名利的道具。 (原载于澎湃新闻网 作者:易之 摘编:刘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