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魏锋《时光雕刻者》读后:为作家画像传心

http://www.newdu.com 2021-07-06 青年报 李朝全 参加讨论

    关键词:魏锋 《时光雕刻者》
    吸引我阅读陕西青年作家魏锋的新作《时光雕刻者》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读了作家贾平凹对该书的评价。贾平凹说:“魏锋这些年很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专访这么多文艺家,这也足以说明这条路子选对了。人的一生干不了几件事,我们每个人都是时光的雕刻者,都在努力地雕刻着时光。在文学创作中,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埋头写自己的作品,自己写作品证明自己,付出心血一定会有收获。”
    这究竟是怎样一本书?为何会受到平凹如此的关注和推崇?
    开卷有益,打开这本书,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确是一部有价值的,也比较生动好读的口述实录式纪实作品。魏锋通过对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数十位作家、艺术家、翻译家本人或其亲友、研究者的深入访谈,通过记录整理受访者生动细腻的讲述,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作家、艺术家,让他们的形象在读者面前重新立起。
    在魏锋看来,这些作家、艺术家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灵魂的雕刻者,也是时光的雕刻师,他们在时间的长河里,用自己的艺术创造为时代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时光雕刻者》对这些作家、艺术家的访谈介绍可以被视为一种微评传。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真切地读到每位作家、艺术家的生平传略,了解到那些在文学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是如何经历作家的八月怀胎酝酿构思、创作和发表过程,以及这些作品发表后所产生的反响。魏锋善于抓住每位作家、每部作品独特的文眼或关键词突出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主要的风格特征,经常用一言以蔽之的手法概括其创作的主要特点。他的这些叙写建立在深入研读作家生平经历和作品文本的基础之上,体现了作者魏锋对这些作家的热爱和敬佩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作家作品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魏锋对采访对象的选择显然是精心的,也是恰当的。比如,他为了描写柳青,采访了与柳青有过多次交往的陕西评论家阎纲和柳青的女儿刘可风。这两位亲友亲切的回忆与讲述为我们还原了柳青深入生活,特别是创作《创业史》的具体经过和他的写作计划。从阎纲的回忆中,我们了解到柳青曾经提出时代赋予了中国作家光荣的任务,这就是描写新社会的诞生和新人的成长。这,也正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初衷和自觉追求。他创作《创业史》的目的就是要“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歌颂新农村怎样诞生,新农民怎样成长”。阎纲的介绍也让我们了解了柳青的艺术观、文学观:作品假若是优秀的,必定是为群众所公认、在群众中享有最高威望的作品。魏锋还介绍了柳青的《创业史》极大地影响了陕西后来的写作者,陈忠实说自己读过7遍《创业史》,路遥则把柳青称为自己的“文学教父”。
    《时光雕刻者》保存了丰富而翔实的文学史料,为文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魏锋通过自己独家的独特的视角进行深入的开掘,努力去了解作家、艺术家创作的背景、写作的缘起和动机、创作的过程、作品的影响。这些对于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作家作品研究、文坛现象思潮的研究,包括对“陕军东征”这一当代文学的重要事件而言,都是珍贵的研究资料。比如写到路遥,魏锋采访了两部路谣传记的作者张艳茜、厚夫(梁向阳)和《路遥年谱》作者王刚,还原路遥当年为了写好《平凡的世界》如何到煤矿去挂职,体验煤矿工人的生活,同时记述了他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的困惑与痛苦,在他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路遥心里担心从此再也无法超越自己所创造的这座文学的高峰,因此内心感到痛苦极了。在张艳茜看来,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就是为了继续突破自己,路遥也是一个普通的生命,但是他有自我突破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也是促使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完成传世之作的根本动力。
    《时光雕刻者》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记录了大量生动细腻而感人的故事情节及细节。这对一部以访谈为主要形式的纪实作品而言尤为难能可贵,亦使这部作品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比如作者访谈了陕西评论家李星和《陈忠实传》的作者邢小利,让我们了解了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曲折过程。陈忠实立志要创作一部垫棺作枕之书早已成为文坛佳话。但对于邢小利创作《陈忠实传》的经过,陈忠实对这部传记从开始时的犹豫到后来的支持,这些实情一般读者都未必了解。李星在催生《白鹿原》这部力作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被作者刻画得活灵活现。根据魏锋对李星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李星当年曾鼓励陈忠实放开写、大胆写,想法要超越普通人;而在几年之后,当路遥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佳讯传到陕西文坛,就在庆功会上李星又“逼问”陈忠实,甚至说出“如果你今年还写不成,你就从这7楼跳下去”这样的激将话。而当陈忠实将完成稿交给李星后,李星连夜读毕,见到陈忠实时却一脸严肃,黑着脸,让陈忠实内心忐忑,随后,李星将陈忠实引进房间,捶拳跺脚,兴奋地说:“咋就叫咱把这事给弄成了!”激动和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而这也给陈忠实吃了一颗定心丸,回想当初李星用激将法激励他去写长篇,陈忠实当时就对妻子说:“这事弄不成,咱养鸡去!”魏锋写道:李星的这番看似失态的行为,其实正是对《白鹿原》最早的最形象的一种评论。这些鲜活的细节都很逼真,令人过目难忘,也将李星和陈忠实两个个性分明的形象生动地立于纸上。又如写土耳其翻译家白振国的妹妹白鹿原,作者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卖菜人记不住白振国的名字,但却能一下子就叫出他妹妹的名字,这个细节真实可信,也体现了小说《白鹿原》脍炙人口的社会影响。
    在魏锋笔下,王蒙关于经典诸子百家学说的解读,充满了个人的人生智慧和世情洞察,能给人深刻的启发。对于梁衡的评说,则注重抓住其在创作上偏重写政治散文,注重写大事、大情、大理的特色。对贾平凹则侧重其注重表达文学及人生的写作理念,习惯写乡村,称他是“乡村的幽灵,在城市里哀号”。在介绍白描时注重其所创作的文化非虚构类作品,包括《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和描写秦国修筑的郑国渠历史的《天下第一渠》。而在介绍陈彦时,则突出其在写作上重视小人物,热衷于表现那个群体庞大的卑微的人不能被忽视,不能往他们伤口上撒盐,而要努力去寻找他们身上的亮色。陈彦所写的都是自己反复浸泡过的生活、已经发酵了的生活。作为一位陕西作家,他对陕西文坛氛围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理解直接影响到陈彦个人的创作取向。在他看来,陕西文学具有正大的气象、优良的传统、壮观的队列,照亮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文学庄稼,使之枝干挺拔、根须繁茂、颗粒饱满。
    除了对名家大家的访谈外,魏锋也不薄新人。他采访了70后纪实文学的代表性作家纪红建、丁晓平。此外,他还访了六小龄童以及海外的译者、帮助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罗宾·吉尔班克,特别是《海伦·斯诺评传》的作者凯莉·安·朗恩都让人留下了印象。
    魏锋的这些采访和真实的记录,为文学史和当代文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也对文学创作观念、方法、技巧等进行了自己的探讨,试图对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和理想追求进行“解密”,揭开创作的秘诀,对于写作者也是一部有益的参考书。从这些层面上说,《时光雕刻者》无疑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普通读者也能从这本书的阅读中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深化提升对作品的认识,从这本书里汲取到有益的养分。难怪除了贾平凹以外,还有许多名家对这本书称誉有加。
    当然,魏锋这位1982年出生的年轻的作家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希望他能坚持下去,做更多作家作品的访谈,在采访上还可以拓展视野,采访得更广泛、更深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对作家作品更立体、更丰富、更全面的评判分析,从而使自己的纪实访谈更具研究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相信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期待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