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学”概念考论(2)

http://www.newdu.com 2021-05-19 未知 史伟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参见刘宝楠:《论语正义》(下),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41页。
    ②上引《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所列12人,除严助以中大夫身列公卿大夫外,其余11人中有8人(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严葱奇)为郎官,参见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63页。
    ③关于侍中、给事中的详细论述,参安作璋、熊铁基著:《秦汉官制史稿》所论“侍中”和“给事中”部分。
    ④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称:“盖修短之说,自不容于一统之朝也。然西京辞人,自陆贾以降,大都袭战国之习,学百家之杂言,固纵横驰说之士也。”(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9页)
    ⑤关于汉代尚书是否为中朝官,学界仍有异议,劳干《汉代尚书的职任及其与内朝的关系》(收入《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版)即持否定意见,不过此种争议不影响文章立论,故此处采用通行说法。
    ⑥严助、朱买臣事见《汉书》二人本传,吾丘寿王、公孙弘事见《汉书》公孙弘本传。
    ⑦参见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87-888页。
    ⑧参见《后汉书》卷八十《文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95-2596、2602页。
    ⑨南宋徐天麟《东汉会要》卷十九《职官一》载:“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⑩如《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时,“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又如汉宣帝《封丙吉等诏》云:“及故掖庭令张贺辅导朕躬,修文学经术,恩惠卓异,厥功茂焉。”(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一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11)《后汉书》成于刘宋,所以有学者质疑《后汉书》的文体情况和文体观念是否即可代表汉代的文体情况,近来研究表明,《后汉书·文苑传》虽“按照文笔之别的观念调整原始人物传记中文体的次序,以符合业已确立的文笔之别观”,但仍可反映原始的文献风貌(刘明《〈后汉书·文苑传〉文体史料考》,《天中学刊》2017年第32卷第4期)。
    (12)杜佑:《通典·职官八》载:“后汉图书在东观,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一人,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考合同异,属太常。”
    (13)郗文倩认为,战国后期开始,赋颂经常并称,并称时偏指赋,但也起“美盛德之形容”的颂的作用;而无论是“颂”还是“讽”,赋、颂两种文体地位均颇为崇高,只能受命作“述”,因此都有应用之文的性质(《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以汉代文体为中心》,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50-254页)。
    (14)本文“文学制度”借用了[美]威廉斯著,李佳畅、穆雷译《文学制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的概念,但该书所论包括文学生产、流通、书评制度等相对柔性的“文学制度”,本文主要指硬性的国家制度设置。
    (15)傅璇琮关于翰林学士的系列考论文章,翰林学士制度的形成可参见傅璇琮:《唐玄肃两朝翰林学士考论》,收入氏著《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16)刘师培《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107页。
    (17)参见《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85-686页。
    (18)参邢香菊:《〈新唐书·文艺传〉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19)史伟:《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20)如南宋包恢《盱山书院记》所云:“志在科名者,岂不曰名甲天下之为美也,然孔孟之门各有四科,文学下矣。”(《敝帚稿略》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一页1下一页
    跳转分页阅读
    原文参考文献:
    [1]郭绍虞.郭绍虞说文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兴膳宏.“文学”与“文章”[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3]杨明.汉唐文学辨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陈引驰.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5]王利器.晓传书斋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7]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
    [9]季镇淮.季镇淮文选[M].夏晓虹,编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徐中舒.先秦史十五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韩非子集释[M].陈奇猷,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2]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4]政论校注·佚文[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5]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6]陈梦家.汉简缀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安作璋.秦汉官制史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7.
    [18]盐铁论校注(上)[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
    [19]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0]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1]祝穆.事文类聚外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3]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4]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5]论衡校注[M].张宗祥,校注,郑绍昌,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6]刘歆.西京杂记[M].王根林,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7]傅璇琮,施纯德.翰学三书(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28]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9]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第307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0]钱基博.现代文学史[M]//刘梦溪主编,傅道彬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1]刘师培.中古文学史[M]//刘梦溪主编,吴方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黄侃、刘师培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2]谢燕硕.谢元——第一个国家文学馆“馆长”[DB/OL].(2012-10-23)[2017-03-05].谢燕颉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aufk.
    [33]陈启云.两晋三省制度之渊源、特色及其演变[M]//陈启云.陈启云文集:儒学与汉代历史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4]庞依.《后汉书·文苑传》成书探因[D].复旦大学.2013.
    [35]杨世文.魏晋学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6]后汉书·崔骃列传(子瑗、孙寔)[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7]严可均.全后汉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8]张衡.张衡诗文集校注[M].张震泽,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9]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黄曙辉,点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40]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1]钟嵘.诗品笺注[M].曹旭,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2]史伟.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人”[M]//胡晓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文论的价值与文体论(第三十九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3]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外篇·论学上篇第五[M].台北:伟文图书公司,1976.
    [44]朱彝尊.曝书亭全集[M].王利民,胡愚,张祝平,吴蓓,马国栋,校点.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45]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下)[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46]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行政制度(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7]金毓黻.中国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8]陈启云.两晋三省制度之渊源、特色及其演变[M]//陈启云文集:儒学与汉代历史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