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话题 | 是谁促成了井冈山会师?

http://www.newdu.com 2021-04-29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话题 | 是谁促成了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8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出现在井冈山,并最终影响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那么,井冈山会师是如何实现的?两支部队是怎么齐聚井冈山?又是谁促成了这次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会师?今天我们从细节处着手,讲述会师中相关人物故事并结合整个事件发展脉络,对此次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全面回顾,为各位读者描绘出一张井冈山会师的动态全景图。
    朱德:孤军奋战,意志如钢
    南昌起义打响后,起义部队开始撤离南昌,朱德被任命为先遣司令。部队到达广州后,朱德受命带领4000余人驻守三河坝,主力部队则进军潮州、汕头两市。
    朱德所部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完成了掩护主力进军潮汕的任务。为了保存实力,朱德下令撤出战斗,向南转移,追赶起义军主力。
    然而不幸的是,主力部队在潮汕失败,已分头撤离。当时朱德率领的这支起义军面临的形势是: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孤立无援;外面强敌围绕,他们周围集聚了5个师、4万多人的国民党军队;内部人员思想混乱,不知所措。这是一个事关革命前途的严峻时刻。
    朱德召开了干部会议。会上,有少数人感到无力回天,提议把部队解散。如果当时没有人挺身而出,部队必将全部溃散。这时,朱德分析了起义军在潮汕失利以后的形势,坚定地表示:“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
    经过讨论,朱德决定带领部队前往国民党军兵力薄弱地带——湘南。当时部队孤军奋战,无援兵缺给养,饥寒交迫,时有疾病发生又缺医少药。部队思想动荡,许多经不起考验的人自行离队,甚至有团以上的干部不辞而别。
    对此,朱德鼓励大家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能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朱德的话像一盏明灯,使指战员们看到了光明前途,坚定了革命信念。当时在这支队伍中任基层干部的粟裕回忆说:“在这难以想象的艰难时刻,我们的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真是像青松那样挺拔,像高山那样耸立。他们坚决率领这支革命队伍,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成为整个部队的中流砥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如果不是朱德同志的领导和陈毅同志的协助,这支部队肯定是要垮掉的。当然,有些同志也可能走上井冈山,但作为一支部队是不可能保存下来的。”
    
    朱德在打绑腿
    1928年1月中旬,朱德率起义军转战至湖南省宜章县境。在中共宜章县委的帮助下,起义军智取宜章县城,逮捕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吏和豪绅,解除了县团队武装,开仓济贫,并同时组织起工会、农会、妇女会、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开展打土豪斗争,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这时,起义军也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把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结合了起来。
    同年3月,桂、湘、粤军阀纠合7个师的兵力,分南、北、西三路向湘南“协剿”,使工农革命军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面对这种形势,得知毛泽东已在井冈山站稳脚跟,朱德决定除留少数部队坚持湘南斗争外,主力万余人退出湘南,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转移。
    毛泽东:力排众议开新局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5000多人的起义队伍分为三个团,从修水、安源、铜鼓出发,分别进攻平江、安源、东门。但由于敌人过于强大,加上自身缺乏军事斗争经验、兵力分散、对战场上突发情况预料不足等原因,三路起义队伍均遭受挫折,损失惨重,只剩不足2000人,没有实现攻占长沙的目标。
    中央对湖南秋收起义队伍没能攻占长沙非常不满,批评毛泽东是“右倾逃跑主义”,面对中央的责难,毛泽东没有继续执行攻打长沙的计划,而是下令各路起义军停止进攻,先暂退到浏阳县的文家市集中。
    起义队伍中有些干部和士兵主张继续进攻大城市。经过激烈争论,毛泽东力排众议,放弃进攻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
    10月7日,毛泽东率起义部队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准备向井冈山进发。
    部队中有许多官兵来自旧式军队,经常随意拿老百姓的财物,打骂老百姓。时值仲秋,正是山里红薯成熟的季节。行军路上,饥渴难耐的战士们看见路边田地里长着诱人的红薯,就毫不犹豫地连苗拔起,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这引起了毛泽东深深的忧虑。因为他知道老百姓对那些烧、杀、掠、抢的旧军队历来是既害怕又痛恨。要想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就一定要做好群众工作,取信于民。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根据地是无法建立起来的。
    毛泽东决心整肃军纪,将工农革命军建成一支真正代表工农利益、与旧军队有着根本区别的人民军队。几天后,他向全体官兵郑重地宣布了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
    为了严明军纪,毛泽东经常深入连队,耐心地给战士们做教育。很快,部队的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在井冈山逐步站稳了脚跟。
    
    井冈山毛泽东故居
    就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之际,湘南特委代表周鲁来到井冈山,指责部队在井冈山工作不力。并把中央开除毛泽东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决定误传为“开除党籍”,命令部队离开井冈山南下,参加湘南暴动。就在这时,毛泽东听说朱德正带领部队向井冈山靠拢,马上派何长工去打探,准备迎接。
    何长工:幕后英雄,南联朱德担重任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利后,革命处于低潮。“国难思良将”,刚到井冈山不久,毛泽东就委派何长工去湖南省委及衡阳特委联系,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寻找朱德。
    何长工与毛泽东早在1918年北京留法预备班上就认识,毛泽东对何长工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十分赞赏。而且何长工参与了组织秋收起义的许多具体工作,比如设计制作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面军旗,并在起义部队中担任连党代表和团部参谋,为毛泽东所熟悉和赏识。所以,南下联络朱德这个重任非他莫属。
    何长工到达长沙后,架起了井冈山中共秋收起义前委与湖南省委联系的桥梁。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和革命左派人士大张“捕杀的网罗”。腥风血雨,杀机四伏,何长工只身进入广州,到处打听朱德的下落,由于音讯全无,只能铩羽而归。
    原来,在南昌起义军失利之后,为保存实力,朱德巧妙利用了在云南讲武堂同范石生的同学关系,将其所部改编为国民党军范部第140团,驻扎在韶关,并化名王楷。因为这个变故,何长工第一次出寻没能成功。
    
    何长工
    第二次进入广州时,正值广州起义失败,兵荒马乱,警车嘶鸣,何长工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寻找。经过千辛万苦的打探,从敌军口中得知朱德部驻防处,他喜出望外,急赴韶关,又奔犁铺头,终于找到了朱德。何长工汇报了毛泽东派他来联系的使命,通报了秋收起义部队几经转战、落脚井冈山的情况。
    何长工在回忆当时情况时说:“我把毛泽东同志上井冈山,直到我这次由广州脱险,意外地找到此地的经过,向他报告了。朱德同志高兴地说:‘好极了,从敌人的报纸上看到了井冈山的消息。我们跑来跑去也没有个地方落脚,正要找毛泽东同志呢!前些天刚派毛泽覃同志到井冈山联系去了。’接着他详细地询问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情况,问井冈山的环境怎样?群众多不多?……从他(朱德)的言语中,看出了他对毛泽东的信任,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向往。”“临走时,朱德同志握着我的手说:‘一路上,地方党的同志会帮助你的,希望你赶快回到井冈山,和毛泽东联系。’”
    何长工几度冒着被抓被杀的危险,联系上了南昌起义余部,增进了两支部队之间的了解,交流了两军建设的经验,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为以后朱毛会师井冈山奠定了基础。
    朱毛胜利会师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一万余人陆续转移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
    何长工在回忆文章《伟大的会师》中说:“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会见地点是在宁冈砻市的龙江书院。朱德同志、陈毅同志先到了龙江书院,当毛泽东同志到来时,朱德同志赶快偕同陈毅同志到门外迎接。”“朱德同志抢前几步,毛泽东同志也加快了脚步,早早把手伸出来。不一会,他们的两只有力的手掌,就紧紧地握在一起,使劲地摇动着对方的手臂,是那么热烈,那么深情”。
    
    井冈山会师
    会师后,毛泽东和朱德、陈毅所率领的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从此,他们领导的军队被称为“朱毛红军”。
    
    毛泽东与朱德
    井冈山会师和第四军的成立,是中国人民军队建军史上光辉的一页。它不仅增强了坚持井冈山地区斗争的武装力量,而且为进一步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