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万丈雄风卧笔底,千秋书剑为和平 ——与《迟到的勋章》作者王龙的文学对话

http://www.newdu.com 2021-04-25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王龙,男,1976年生,现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室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历史纪实文学《天朝向左,世界向右一一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国运拐点一一中西精英大对决》《山河命数》《远去的身影》,长篇军事纪实文学《刺刀书写的谎言一一侵华战争中的日本“笔部队”真相》《雪线上的西藏》(合著),以及文艺评论集《壮丽的荒芜时代》等。近年参与主创中宣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出品的《从胜利走向胜利》《军人的荣耀》多部大型纪录片撰稿。作品在英国、日本、泰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译介和出版,曾获冰心散文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四川文学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华语青年作家奖等多种奖项。《迟到的勋章》入选“2020中国好书”。
    冯俊龙,青年作家、评论家,近年来创作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多篇,多年从事文艺作品研究,对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尤其关注。
    
    冯俊龙:首先祝贺您的长篇纪实文学《迟到的勋章》入选“2020中国好书”,这是一项来之不易的荣誉,在全国33种入选图书中这好像是唯一由军队作家创作的作品吧?在一个佳作如潮的出版大年,能够名列6种“主题出版类”图书就更为不易。
    王龙:这是作者和编者的共同荣誉。浙江教育出版社对于国防和军事题材作品的关注重视,令作为军队作家的我深为感动。正如我在本书后记中所说:“我要真诚地感谢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周俊总编辑,本书能够及时创作出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果断决策、及时跟进和有力协调。”由于创作出版时间较为紧张,责任编辑郑瑜不舍昼夜连续奋战,认真核实有关党史军史,在编校方面付出了不少心血努力。此外,我在军队的许多上级领导也是支持此书创作出版的幕后英雄,他们及时作了大量协调沟通工作,我在内心深表感谢。
    冯俊龙:如同您在本书自序中所说:“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这长长的英雄行列,汇聚成一部波澜壮阔的辉煌史诗,铸就了一部群星璀璨的英雄图谱。”而您为什么单单选择了柴云振这样一位职务只是班长的志愿军战斗英雄作为描写对象,这里是否有您作为一名四川人对家乡的特殊情感?
    王龙:是的,每一面战旗都浸染青春热血,每一枚勋章都镌刻不朽传奇。但在创作《迟到的勋章》时,我的确有一些对家乡四川的独特情感吧!不过,这一切又是建立在客观历史的基础上。
    四川人,给全国人民的印象平时总是一幅安逸闲适的模样。但每当到了家国有难的关键时刻,四川人挺身而出的英雄血性,总是让人刮目相看。我在长期的党史军史研究中,就发现在气壮山河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充满血性胆气的四川人,奉献了一组震撼人心的数据创下了数个全国之最:全国参军人数四川最多,而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中,四川籍的多达三万零七百八十九人,同样位居全国第一。
    令我还深受震撼的是,在抗美援朝长长的英雄队伍中,全国两位特级英雄、特等功臣,四川占了一位;四十七位一级战斗英雄中,四川籍的有三位,位居全国第一。柴云振、邱少云、黄继光都是志愿军第十五军走出来的英雄,都是四川籍人。而且十年前我经过扎实的采访后了解到,正是在老班长柴云振英雄事迹的感召下,邱少云烈火焚身不动摇,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三位来自同一支部队的川籍士兵,在朝鲜战场上为四川人争了光,为中国人争了光。因此可以说,我既是带着一位四川人的浓烈情感在描写前辈老乡,更是带着一名军旅作家的使命责任在书写前辈英雄。
    冯俊龙:我从《迟到的勋章》这本书中看到,您对柴云振老人关注追踪了长达十年,这其间一定有很多机缘故事吧?
    王龙:是的,《迟到的勋章》虽然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而创作的,但实际上十年前纪念抗美援朝六十周年时,我就已经开始追踪采访柴云振老人。
    说起来那是一次极其偶然的邂逅。记得那是二〇一〇年十一月的一天,我从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看到一期节目,讲述一位志愿军老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天之内连续夺取敌人三个山头,立下赫赫战功,但受伤之后与部队失去联系,直到隐姓埋名几十年后,才终于被老部队重新找到,领回了“迟到的勋章”。
    这期节目主人公的故事九曲回肠,尽管只是无意中看到,我仍然一下被深深地吸引了。当节目出现对老英雄的采访时,他竟然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这更使我兴趣倍增。上网一搜索,原来他就是闻名四川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柴云振!
    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柴云振在我们家乡那一带曾经产生过多么巨大的轰动效应。一个小小的岳池县,竟然发现了这么一位全国闻名的大英雄,还引起了党和国家最高层的关注,中朝两国领导人都曾表彰接见他,柴云振带来的荣耀不止震惊了岳池县,在整个四川全省都如雷贯耳。由于我的老家四川射洪市距离柴云振的家乡岳池县不过一百多公里,我们家乡那一带对他的事迹更是印象深刻。即便今天提起柴云振,连我年近八旬的农民父亲都记忆犹新:“柴云振谁不知道,岳池县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嘛!”
    看到凤凰卫视的节目后,我震撼之余也感到有些惭愧。那时我在成都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当专业作家兼《西南军事文学》杂志编辑,作为一名军队作家,竟不知道柴云振这么著名的战斗英雄,而且他就在我们成都军区辖区内。所以我很快就申请赴岳池采访了柴云振。自从二〇一〇年采访柴老后,直到他二〇一八年逝世之前,我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多途径关心着他的近况,一直跟踪研究这位老英雄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
    冯俊龙:但您也说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四川省在全国不仅参军人数最多,牺牲的烈士最多,而且是一个志愿军战斗英雄辈出的省份,那为什么对柴云振的事迹产生了兴趣呢?
    王龙:我之所以下定决心进行这次采访,并不仅仅因为柴云振是从我们家乡走出来的大英雄。更重要的原因是,陆续看了有关柴云振的一些报道后,有一些谜题在我心中越来越挥之不去:一位在朝鲜战场上只停留了两个月的志愿军战士,如何在一天的时间里完成了军人最辉煌的冲锋?一位肉身凡胎的普通士兵,如何在被炮火熔化的山头挺立天地,孤身阻击了汹涌而至的敌人,缔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斗功绩?
    总之一句话,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我那时就隐隐约约觉得柴云振不止是一个传奇那么简单。抗美援朝战争中,千千万万英雄的壮举绝非偶然,而自有英雄产生的精神土壤,自有英雄存在的逻辑力量,柴云振就是他们中间一位典型的代表。我想搞清楚他这样的英雄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他到底为何能在朝鲜战场创造惊人的奇迹?他为何能坚守本色初心,从不退缩止步?
    冯俊龙:那您觉得自己创作完这本书后,心中有了答案吗?
    王龙:答案当然有。《迟到的勋章》创作完成后,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周俊总编辑让我写几句本书封面上的话,我思考了很久,写下了现在封面那几名话:“……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生死传奇,无数志愿军将士的英雄图谱,千百万中国军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缩影……”,这就是我的答案。
    这一切都源自我内心的真切感受。随着采访的一步步深入,我才知道柴云振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他在国共两党军队里的不同遭遇,比如他在人民军队里日新月异的淬火成长,比如他在复员回乡后的曲折经历……这些都更加激起我对一个问题的关注兴趣:从一九四八年底加入人民解放军算起,柴云振满打满算在人民军队也就服役四五年时间,然而到底是一种怎样神奇的力量,让这位老兵终其一生都保持着永不褪色的军人品格?
    后来我更惊讶地发现,原来这并非他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共和国一代代无名英雄们的故事。比如本书前面提到的张富清,深藏功名六十多年;后面讲述的李玉安,深藏功名三十八年;井玉琢,深藏功名三十八年;张国富,深藏功名四十年……如果继续挖掘下去,这样的信仰者、拼搏者、奉献者还有很多。在我党我军历史上,从不乏柴云振这样埋头苦干、淡泊名利的英雄模范,其中很多都是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典型,展现了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在他们的身上,最生动地体现了“正其义不谋其利,用其道不计其功”的崇高境界。
    正是那一颗颗计利国家、无私忘我的心,映照出一个百年大党不断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精神密码,激励着千百万英雄传人不断丰富这壮美画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是柴云振一个人的征途,而是无数志愿军将士构成的英雄长卷。
    冯俊龙:回到柴云振这样一位老英雄本身来说,您作为一名作家、一位军人,对他有什么最直观的映象?
    王龙:我最难忘的,还是二〇一〇年深秋那一天,我采访完毕最后一次送柴云振老人回家时的情形。那时老人刚刚意外摔伤,行走艰难,然而英雄卸甲,军人气概却从未褪去。他坚决拒绝任何人帮忙,即使家住在四楼,他也拒绝了我的搀扶,坚持自己拄着拐一步步挪回家。他用紧握过钢枪的手,紧紧拄着双拐支撑起身体,奋力向上跨越一级级台阶,就像战士攀缘在铁索桥上,就像一次坚定无声的突击……
    那时仰望着老人坚韧沉默的身影,我的热泪奔流而下。
    如果要让我形容柴云振老人的特点,那就是:英勇、坚定、包容。
    柴云振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形容——“一枚勋章,两个阶段,三种人生”:一枚迟到三十三年的勋章,镌刻下他的荣耀战功;寻找到他的前后两个“三十三年”,标记了他对苦与乐、得与失的人生认知;而在朝鲜战场的浴血奋战、在人民军队的浴火成长、在漫长岁月的坚守历练,则回答了我始终想搞清楚的三个问题。
    冯俊龙:在采访柴云振老人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事情令您印象深刻呢?
    王龙:采访中我还了解到几个小故事,补记于此,读者可对柴老的心胸境界窥豹一斑。本书中提到的那位区委何书记,在极左时期曾经一再给柴云振“穿小鞋”,换了别人,就是记恨一辈子也很正常。但柴云振后来被部队重新找到后,作为功劳赫赫的战斗英雄在全国出名了,影响巨大。而那位何书记早已下台,威风不再,此时一个人病痛交加,形单影只躺在医院里。柴云振不但没有记一点仇,反而主动登门看望。何书记握着他的手,羞愧交加,对过去加诸柴云振的错误处理悔意不迭。柴云振大度地说:一切都过去了,我们都要往前看,你也莫挂心上了,你那时也是跟着大形势走嘛!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宠辱不惊。这就是一位老兵的胸襟与格局。相反,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柴云振却爱多管“闲事”。为了修好乡村公路,他摇着轮椅反复去找县里领导,直到建成通车;为了修缮烈士陵园,他不断呼吁再三提出方案,直到现状改观;即便看到一些不懂事的小青年在县城街头打群架,他也要去制止教育一番,后来这些小年轻一看到他都唯恐躲之不及:“那可是刀头舔过血的大英雄,咱可不敢惹!”
    在柴云振一生中,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困苦,都尽量自己挺身坚持,绝不轻易麻烦别人,更不会麻烦政府和国家。而在人民军队的行列里,从渡江战役冲锋在前,到朝鲜战场舍生忘死;从当警卫战士的严谨细致,到当突击队员的英勇无畏,柴云振把每一个战位都变成了榜样标杆。复员回乡后,他当公社、大队直至生产小队的记分员,曾有过当干部“五上五下”的曲折经历,但他在每个岗位上都像一名忠诚质朴的战士,竭力尽心、敢于担当地干好每一份本职工作。
    我在采访柴云振老人的过程中,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他身上体现的军人本色、老兵情怀。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都保持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正是这种坚韧执着的英雄个性,让他在逆境之中自强坚守,在顺境之时也从不居功自傲。而这些宝贵本色,也正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一代人的特征。
    冯俊龙:是的,您《迟到的勋章》一书中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尽量真实多维地展现一位英雄侧面。作为写作者我们都知道这一点并不容易。从本书后面所列那么长的参考书目就知道,您为此阅读了汗牛充栋似的材料,甚至包括很多国外有关朝鲜战争的传记作品?
    王龙:是啊,一位优秀的非虚构作家,他不光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剑客,还是一位十八般武艺样样皆会的侠客。美国著名作家瑞恩的非虚构文学《最长的一天》之所以成为经典,他创作这本仅仅20万字的书,却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查阅了浩如烟海的美、英、德三国报刊,研究了大量文件档案,其中包括德军将领冯·伦德施泰特与隆美尔的作战日志。他与3000个幸存者取得了联系,并亲自采访了其中的700人。可以说,瑞恩先是一名优秀的学者,然后才是一名杰出的作家。
    在《迟到的勋章》创作中,我一直试图远远避开熙熙攘攘的康庄大道,默默穿行在那些人迹罕至的蛮荒荆棘之地,把能够找到结论的问题交给学术,把无法找到结论的问题交给文学,塑造充满同情、真情、温情的群像,书写具有史识、史鉴、史胆的作品。
    我尽量通过“复调式”叙述,从柴云振当年所在部队的军长、师长、师政委的回忆中,从他的战友、亲人和乡亲的讲述中,甚至从美国、韩国、日本等多国学者对朝鲜战争的对比研究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柴云振和无数志愿军将士在那场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
    当我不断破译柴云振功勋卓著、深藏不露的精神成因,探寻他艰辛历尽、无怨无悔的心路历程,最终从点点滴滴中真切地感知他因何执着、为何坚守。正如和柴云振几十年后重逢时,老军长秦基伟所感叹的:“是啊,那时候我们跨过鸭绿江,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个人生死完全置于脑后,当我们的战士们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时候,谁会想到以后去要个名要个利要个什么官当呢?世界上最纯洁最美丽的,是战士的情感啊!”
    冯俊龙:我在《迟到的勋章》中,读到老军长和他的英雄士兵暮年重逢的这一段也很感动。而且您在收中还提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巧合:二○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老英雄柴云振在四川广安岳池县因病逝世,享年九十三岁。而就在同一年同一月,张富清隐藏了六十四年的战功,因为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意外地被外界知晓……
    王龙:是啊,这如同一次神奇的接力,再次诠释了人民军队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展现了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们的历史就是一部军人成长史、心灵史和奋斗史的缩影写照,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生死观、苦乐观和荣辱观的精神内涵。敢赴家国生死以,岂图名利避趋之,一支军队里有着千千万万的英雄传人,不断丰富这雄浑壮美的精神画卷,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也许我的笔墨难以讲述对这些前辈敬意的万一,那就用网友的一副对联,概括他们英雄无悔的一生吧!
    生死皆烈士,烈士尽传奇,敢赴家国生死以;
    避趋亦英雄,英雄诚本色,岂图名利避趋之。
    冯俊龙:这本书努力寻找“真相背后的真相”,深入发掘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一定能对当代读者产生心灵共鸣和激励作用,再次感谢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