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武宁乡左厢里非秦观出生地,其大父承议公赴任监南康军(江西庐山市)茶盐酒税,母戚氏身怀六甲随船前往,天寒地冻途经九江,秦观生于舱中。秦观《书王氏斋壁》:“皇祐元年(1049),余先大父赴官南康,道出九江,余实生焉。”秦观生旅途,注定其客籍羁魂。5岁方随任期届满祖父返邮,7岁始读书,13岁从孙觉学经,19岁娶徐成甫女徐文美为妻。婚后,在家读书兼事农耕,割麦插秧栽桑养蚕。这期间,常往来于扬州、泰州、镇江、楚州一带,扬州是淮海词流播发祥地。秦观淹留扬州十年,才气横溢远近播名,出入于达官显贵之门。26岁秦观做客刘太尉府第,有女伴酒弹箜篌相慰而生情愫,秦观作《御街行·银烛生花如豆》词以记。在扬州秦观写下许多脍炙人口词章,如《阮郎归·宫腰袅袅翠鬟松》《满庭芳·晓色云开》《望海潮·星分牛斗》等,这些词为他奠定了“婉约词宗”的地位。多年后他仍忆写扬州,“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梦扬州》下阕)可见其对扬州之人有无限深情。 秦观传世名赋亦多作于30岁前。熙宁九年与孙莘老,参寥子游历汤泉访显之长老,至乌江访阎求仁,作《汤泉赋》,林纾赞“光怪陆离中,音调谐婉,直逼萧颖士。”元丰元年30岁少游入京应试,途经彭城谒太守苏轼,拜为师。作《黄楼赋》,苏轼称“中有屈宋姿”。从此少游有“屈宋之才”美誉。初试不第,次年搭乘苏轼官船如越省亲,途经扬州、镇江、无锡、吴松江等。游历湖州、会稽、杭州、金华等多地风景名胜,访辩才法师,作《龙井记》。元丰五年又赴京应礼部试,再落榜,返乡途经黄州、庐山等地。归里闲居著《蚕书》。 元丰八年,37岁秦观登焦蹈进士榜,除定海主簿,授蔡州教授,初入官场,自觉阳光载途,其间进《策》《论》50篇,无果。至42岁离蔡走马京师,除太学博士,校对黄本书籍,迁秘书省正字,再迁国史院编修,授左宣德郎,将朝庭所赐文房四宝,作《赐砚记》记此事。此际是秦观仕途最辉煌顶点。 ![]() 从京城贬到杭州、又处州、再郴州、继而诏移横州、移送雷州编管。秦观从46岁至51岁六年连遭五贬,秦观何罪?莫须有!党争也,新党欲置旧党于死地,于此可见一斑。谪臣政治上的惩罚打击,身心上摧残伤害,是任何硬汉亦难承受的,又何谈秦观多愁善感是天下第一伤心词人呢?元符三年(1100)52岁秦观诏复宣德郎放还,离雷州北归,8月12日卒于广西藤州光华亭,其生亦于途显亦于途罪亦于途逝亦于途。许伟忠先生《秦观传》处处有展现,事事有交代,桩桩有呈述,无不详实。 三 辨诗析文,解读秦少游作品透彻入骨 ![]() 许先生博学,《秦观传》中博引旁征,解读秦观诗词文赋,透彻入骨,为读者释疑解惑。《奉和莘老》是秦观追忆从恩师孙觉学经的一首七律:“童子何知幸最深,久班籍湜奉登临。挟经屡造芝兰室,挥麈常聆金玉音。黄卷香焚春晼晚,绛纱人散夜萧森。明朝只恐丝纶下,回首青云万里心”。或疑13岁乡村童子秦观怎么能拜进士京官门下?伟忠引《宋史·孙觉传》“甫冠,从胡瑗受学,觉最年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笔者大悟,少游父元化公亦入太学从胡瑗学,原来孙觉与元化公同门。后来秦观与徐文美联姻孙觉又是月老,《秦观传》又引《秦少游年谱长编》:“莘老妻盖与成甫姊弟行。”孙觉又是少游姑丈,书读至此解惑矣! 秦观词《品令》:“幸自得,一分索强,教人难吃。好好地、恶了十来日,恰而今、较些不?须管啜持教笑,又也何须肐织。衠倚赖、脸儿得人惜,放软玩、道不得。”这首小令词论家皆着艳情词论。许先生有另解,他认为此词秦少游写婚后生活小夫妻闹别扭又重归于好的经过,用高邮方言“索强、难吃、啜持、肐织、软玩”等俚语所写,以逗新妇一笑之作。笔者三读赏玩此词,许论确切,完全赞同。这首小词,其语戏谑诙谐,其情自然朴实,其境真切生动,他乡人不识高邮话,不解高邮情,其词有何艳情?错论讹说,当正之。 《秦观传》为给读者展示一个立体秦少游,多层面地进行论说,著名词人秦少游也是“文章家”。书中引述了秦观的《魏景传》《二侯说》《书晋贤图后》《眇倡传》等。伟忠椽笔,所论无不点睛。如《眇倡传》:“吴倡有眇一目者,贫不能自赡,乃计谋与母西游京师。或止曰:‘倡而眇,何往而不穷?……’倡曰:‘固所闻也,然谚有之,心相怜,马首圆。以京师之大,是岂知无我俪者’。遂行抵梁,舍于滨河逆旅。居一月有少年从数骑出河上,见而悦之。……有书生嘲之曰:‘间者缺然不见,意有奇遇,乃从相矢者处乎?’少年忿曰:‘自余得若人,还视世之女子,无不余一目者。夫佳目得一足矣,又奚以多为?’……”少游写的这则荒诞离奇独眼倡伎遇宠的故事,意在讽刺“意之所蔽,以恶为美”者。许伟忠《秦观传》在对故事叙说完后,引伸解读,以恶为美现象不仅是眇倡,京师为“色府”,天下美人聚集之地。京师又何尝不是“才府”?天下人才荟萃之地,然价值取向颠倒,是非混淆,似于“眇倡”的“人才”得到青睐受到重用。秦观联想自己怀才不遇,寄托其心生悲凉之意,以嘲诉那些违情悖理妍媸不分的达官显贵。噫之呼!千年后的今日“心相怜,马首圆”者仍不乏世! 世人品评秦少游,多以“风流才子”,“婉约词宗”论之。《秦观传》论少游,言其声出金石,是文采风流的词人,是思辨精深的文章家,是经世致用的政论家。在“位卑未敢忘忧国,淮海小臣进策论”一章中,开篇即引《宋史·文苑传》:“观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伟忠又认为秦观不是一个缠绵悱恻的词人,而是一位济世经邦的“无双国土”,作词,少游 “余技”而已,其“策”30篇,“论”20篇,方显少游真正的才华和胸襟。 ![]() 元祐二年朝廷下诏恢复制科,令在朝官员推荐“学行俱优、堪备策问”的人才,东坡、鲜于侁共荐少游。次年在蔡州教授任上的他,应诏进京应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制举,少游将此次应制举看作是一次向天子直陈治国安邦方略展示才华的机遇,自已满腹经纶平常无由上达天听,今日方可一试身手。他将平时所写策论50篇精心疏理,同时呈进,从政治、经济、边防、人才以及改革等诸多方面,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方略,体现出其报国之志和经世之才。其《进策·序篇》云:“淮海小臣,不闻庙堂之议,帷幄之谋,独耳剽目采,颇知当世利病之所以然者,尝欲输肝胆,放情素,上书于北阙之下,则又念身非谏官,职非御史,出位犯分,重烦有司之诛,隐忍逡巡而不敢发。幸陛下发德音,下明诏,使大臣任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将修祖德故事,而亲策于庭。呜呼!此亦愚臣效鸣之秋也”。“效鸣之秋”他以春则仓庚鸣,夏则蝼蝈鸣,秋则寒蝉鸣,冬则雉鸣作比,“其候未至则寂寞无闻,既至则日夜鸣而不已”表达其情通于中,不得不鸣的剀切心情。然而少游政治的幼稚,其《朋党论》中有许多皇帝犯忌的敏感言论,“众贤”、“小人”所指明确,招致洛党攻讦,触犯皇帝敏感神经,被“诬以过恶”,引疾而归,未能参加制科考,其策论当时虽无果,但给后世留下不可多得的政论佳作。 余读《秦观传》得益非浅,以上读后感言浅意薄,论说亦有不当,或为不敏之见。读者诸君若要绝知秦观,请读许伟忠先生《秦观传》。 2021.2.16正月初五 ![]() (本文原载2021年3月12日《高邮文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