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享读 |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http://www.newdu.com 2021-04-06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享读 |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章丘人,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词人、著名文学家。李清照自少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工诗善文,更擅长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在词作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成为代表人物之一。
    李清照一生的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也可照此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如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后期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前期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其父李格非,字叔文,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员外郎,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号苏(轼)门“后四学士”;其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工诗能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章丘明水度过的。五六岁时,因父亲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在东京长大。
    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比她长三岁的赵明诚结婚。赵明诚之父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丞相)。赵明诚自少时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李清照长于诗词,赵明诚也爱好文学,而且热衷收集和研究鼎彝、碑刻、玉器、字画等文物,是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李、赵在诗词创作上,互相唱合,对金石文物共同考订、品赏,相互切磋。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如鱼得水,生活美满,“自谓葛天氏之民”。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词为:“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词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阕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北宋末年,赵明诚与李清照一起返回青州故里。他们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之“审容膝之易安”句,将自己的居室称为“易安室”,将厅堂取名为“归来堂”。
    他们在青州一住就是12年,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追忆这段生活:“后屏居乡里十年,……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史书,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这期间,李清照还写下了大量词篇,帮助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书稿。《金石录》全书30卷,辑录金石刻辞2000种。
    后期
    1127年,北方女真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皇帝到处逃亡,甚至舟居海上。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混乱中赵明诚接到朝廷的湖州太守任命,在赴任途中,因中暑病故于南京。赵明诚的去世,使李清照受到极为沉重的打击。
    乱世中李清照一路转徙奔波,随身携带的图书文物,或被盗,或丢失,所剩无几。李清照后来获悉,离开建康时,托妹夫转移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去的22000多卷图书及许多金石文物,也毁于战火;从青州南运至江南的15车图书文物,几乎丢失殆尽。
    图书文物是李清照晚年唯一的精神食粮,丢失了,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她精神上更加痛苦。形势稍加安定之后,李清照便在杭州定居下来。
    
    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在主题、内容方面都更加广阔。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改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故土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以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在南渡初期,她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宋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大约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怀着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对故土难归的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病逝,年约七十二岁。
    李清照作品欣赏
    《如梦令》(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