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塑造现代文学格局的“大学叙事”

http://www.newdu.com 2021-04-06 文学报 蒋进国 参加讨论

    关键词:现代文学 大学叙事 文学史
    
    《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研究》李洪华/著,上海三联书店
    自2006年陈平原首倡“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以来,学界大学叙事研究异彩纷呈,但相关专著暂付阙如。而今,李洪华新著《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研究》由上海三联书店付梓,填补此研究领域专著空白。该著凡六章,横跨“五四”启蒙时期、革命救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文化规范化时期、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到当代市场经济大潮时期等五个时间段,另附作家个案研究一章,其观照时间段之广、作家个体之众、文本体量之繁复令人印象深刻。该著从大学叙事的别样视角解读名家名作,新意迭出,更通过细密的文本分析凸显诸多不为主流文学史所关注的作品。著者认为,大学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空间,不仅具有物质要素的“使用功能”,而且具有精神载体的“表达功能”。大学叙事,乃以大学校园为主要叙事空间,以各类大学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并由此表征不同大学形象和精神气候的小说作品。陈思和认为,该著将狭义的“老大学逸闻”拓展为大学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叙事、青春浪漫叙事、留学生叙事等,叙事的题材限制被打破,大学叙事被洋洋大观地呈现出来。有理由相信,“大学叙事”首倡十六载之后,《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研究》将会推进当前文学史话语权阻隔大学叙事进“史”的变革。
    正如著者指出的那样,“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陈衡哲、苏雪林、冰心、丁玲等现代作家大都是从大学学习时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的,因而身边大学校园的生活人事和情感心理最先也最容易成为他们想象和书写的对象。这一长串名单后面,或还可以加上胡适、徐志摩、林徽因、吴宓、林语堂、梁实秋、欧阳予倩等等。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有日本或欧美留学经历,虽在异国而非本土开启文学创作和批评活动生涯,亦属中国现代文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体而言,现代留学生的大学叙事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样态:“东游的摩罗”与“西游的绅士”。两种大学叙事分野,在他们回国后大都融入“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自由大旗,并未过分凸显。新文化运动落潮后,创造社、语丝社等留日派为主干的作家社群,与新月社等英美派作家之间的思想分歧逐渐公开,直至大革命先后形成左翼作家和右翼作家对立、革命文学思潮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论争的现代文学格局。某种程度上,英美派和留日派的交锋离合,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化场域中最主要的两个声部,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内部场域的主要结构要件。该著将“弱国子民的身份焦虑”作为“东游摩罗”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的确切中肯綮。贾植芳先生关于留日大学生活的见闻记述,也可以印证这一判断。可以说,摩罗精神贯穿了几代留日学生,构成了“五四”新文学、革命文学、左翼文学、延安文学等现代文学版图中举足轻重的精神传统,给中国现代文化版图打上了深深的革命烙印。
    与东游“撒旦派”伤感悲情的大学叙事不同,英美留学生的大学叙事更加稳健、理性和温和。与留日学生屡遭歧视的糟糕大学体验不同,英美留学生具有相对正面和积极的生存体验。英美留学生回国之后,大都在大学任教,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其文本美学特征和文学气质也迥异于留日回国的知识分子。梁实秋回国后批评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思潮,主张文学的节制和纪律,与鲁迅就文学的阶级性等论题展开激烈论战;徐志摩在《新月》创刊号上主张自然和秩序,对文坛的激进主义颇为忌惮。某种程度而言,英美大学经历奠定了他们一生的思想底色,回国后创作、批评和社会活动,亦是其留学叙事的延续。
    时至今日,伴随时代转型,留日学生的摩罗叙事和英美留学生的绅士叙事似乎发生了反转。无论是退守书斋的坚守,还是融入世俗的盘桓,金刚怒目的摩罗诗力抑或谦谦君子的英美风范,似乎已经渐行渐远。该著对现代大学叙事传统在当代的式微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相信这种反思定会在未来更多的大学叙事文本、批评和文学史中得以延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