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陈奉生散作文集《过云集》:潮白河流淌的情怀

http://www.newdu.com 2021-04-02 中国作家网 尹小华 参加讨论

    关键词:散文 陈奉生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文学对人类真实经历的回顾与反思之风日盛,无论是那些腥风血雨的惨烈时刻,还是如涓涓溪流般的日常生活。有些故事不可能天天发生,也不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但对于当事人来讲,事情的发生又在所难免,在某种情况下,故事的主角也会互换。当作家将这些故事赋予一定的空间和情感时,也便产生了一部文学作品。
    陈奉生的散文集《过云集》(中国文联出版社),清新温暖,充满爱意,如他家乡的潮白河水滋润心田,给人以向上向前向善的感受。显示了作者的平和与宁静,成熟与稳健。通过感悟作品,我们会寻觅到作者的奋斗足迹和成长历程,会体察到他做人处世的人生态度,看到他内心深处的世界。
    陈奉生在镇里上中学时与文学结缘,那时镇供销社出租小人书,一次五分钱。他家没有钱,就偷偷用鸡蛋交换,不知不觉间就看了几十本小人书。后来觉得小人书不过瘾,就借用其他书籍阅读,渐渐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并幻想着成为一个写书人。当年,是他母亲的老母鸡孵化了他最初的文学梦。后来,陈奉生考上大学,涉猎中外文学、美学、哲学,拓宽了视野,也夯实了他的文学根底。从此,开启了陈奉生的文学之旅,这一行便坚持了四十多年。
    《过云集》近15万字,分为“青春之旅”“读史生思”“情怀不老”“含英咀华”“人物短章”五辑。通篇文字没有杂音,富有诗一样的优美与凝练,蕴有诗一样的隐喻与内涵。散文家更注重语言的质地。可以说,语言美就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陈奉生的语言朴实亲切,生活气息浓厚,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和故弄玄虚,使人读起来很沉静,很踏实,很享受,就像面对晚霞的静谧与温暖,犹如面朝大海时的镇定与从容。
    作品如沐春风,乡情如皎洁的圆月挂在空中,滚烫的文字像不熄的灯火,引领读者走向温暖的地方。海德格尔评价荷尔德林时曾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陈奉生的作品就弥漫着不可断绝的“还乡”气息。他在离乡的几十年中,是否感到过惆怅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从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日夜流淌的潮白河,他和他的亲人在月光里播下的种子、撒下的希望,老栗树是他的干娘,大片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作物是他的寄托和慰藉。《渔水谣》《寻梦古北口镇》《温暖的鸟巢》和《立冬又闻白菜香》等散文都播撒着游子在故乡大地“寻找幸福”的美丽忧愁,走出了村落,走不出的乡愁。《青瓦上的乡愁》铭记着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从乡土中国向都市中国转型时期中国人的隐秘情感心理,安顿着那些离乡游子“何处是故乡”的动荡心灵。陈奉生幼年时,最喜欢牛毛细雨的连阴天,蜷缩在炕上,看着细雨顺着瓦垄流下,夜晚伴着滴滴答答的雨声入眠。天一放晴,父亲便头戴草帽顺着梯子爬到屋顶,母亲则在屋内用木棍敲打着漏雨的地方,提示着父亲换瓦的方位。每隔几年,就捯一次瓦,父亲蹲在房上,揭下一垄垄旧瓦,用泥铲把和好的麦花秸抹好,从屋脊开始,青瓦一块块凹凸相扣,层叠紧凑,交错成行……近些年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房换成了红洋瓦,石头换成了红砖,前脸贴上了瓷砖,乡村小路已经被水泥路替代,小村整洁得有些冷清,再不见儿时鸡飞狗跳的场景……乡村在行走,乡村在蜕变。可在陈奉生的内心深处依然残留着青瓦上的乡愁。这些过往为什么难以割舍?当他行进在故土的街巷里追忆往事时,恐怕心中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透过文字,又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陈奉生有着真挚的情感和男儿的情怀,他将这份情感和情怀通过作品传递出来,对山川河流、乡土故人倾注了浓浓的爱意,互感而相通,在那个充满深情厚谊的乡土世界里,自然与俗世间总是密切牵连。陈奉生与众多同龄人一样,有着清苦的童年,艰苦生活的磨砺和锻造,使“敬畏”“怜悯”“善良”这些字眼早早就铭刻在他幼年的灵魂里,而母亲则是他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挂在树梢上的暖》中,母亲的嘱咐声声在耳:走路时遇到上坡拉东西的车,顺道帮着推一把;别偷吃上学路上的瓜果梨桃,宁可身子受凉,也不让脸上受热。要饭的到家门口时,别舍不得施舍,给东西时递到乞丐手里,别没好脸色扔给他……这些最简单的善的因子,潜移默化地融进了陈奉生成长的血液里。
    陈奉生把文学当作滋润心灵的雨露和点亮人生的灯塔。当有人问他“文学有什么用时”,他随即引用了博尔赫斯的话,“没有人会问:金丝雀的叫声或者日落的彩霞有什么用处!”陈奉生觉得,正是这些看似毫无用处的事物呈现眼前,生活才祥和美好起来,要用文化的正能量,温暖前行的人。别让眼睛老去,别让心灵荒芜,陈奉生追求的梦想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