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563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219页。 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563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417页。 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563年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416-417页。 ⑤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王炳钧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0页。 ⑥T.S.艾略特:《批评的界限》,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297页。 ⑦I.A.瑞恰慈:《实用批评》,罗少丹译,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420页。 ⑧尧斯:《走向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⑨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61,121页。 ⑩Macherey,P.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London and 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8,p.75. (11)Macherey,P.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p.79. (12)Macherey,P.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p.85. (13)罗兰·巴特:《S/Z》,《罗兰·巴特随笔集》,怀宇译,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52页。 (14)罗兰·巴特:《S/Z》,《罗兰·巴特随笔集》,第153页。 (15)弗·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页。 (16)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247页。 (17)弗·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第59页。 (18)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6-27页。 (19)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1-25页。 (20)R.C.霍拉勃:《接受理论》,《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09-410页。 (21)尧斯:《走向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4页。 (22)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自述》,怀宇译,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23)路易-让·卡尔韦:《结构与符号:罗兰·巴尔特传》,车槿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8页。 (24)罗兰·巴尔特:《文艺批评文集》,怀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1页。 (25)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26)贝·布莱希特:《“买黄铜”理论补遗》,《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123页。 (27)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王炳钧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0页。 (28)Macherey,P.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p.6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