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李良荣、周宽玮: 《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新闻记者》2014年第8期。 [2] 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 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134页。 [3] 参见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 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8~58页 [4] 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 社会学导引》,第17页。 [5] 尼克 ·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4年版,第146页。 [6] 竞品指的是在目标客户、作用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存在直接 竞争关系的类似产品,一般而言,某一产品领域至少会存在两种以上的竞品,这不仅能够打 破产品垄断,而且能够最大限度获取产品红利。 [7] 王冬冬、张亚婷:《节点化生活方式对社会结构的重构及影响分析》,《哈尔滨工 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8] 黄鸣奋:《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艺》,《福建论坛 》2018年第8期。 [9] 孙少晶:《媒介化社会:概念解析、理论发展和研究议 题》,载马凌、蒋蕾主编《媒介化社会与当代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10] 方维规:《媒介化生存与文学经典研究的当代性》,《探索与争鸣》 2019年第10期。 [11] 李震:《媒介化时代的文艺批评》,《文艺研究》2018年第8期。 [12] Marijke de Valck and Jan Teurlings (eds.),After the Break: Television Theory Today,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13,p.115. [13] 严三九:《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渠道融合发展 研究》,《现代传播》2016年第7期。 [14] 钱晓文:《传媒融合转型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 特点、利弊及启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1期。 [15] 刘琛:《IP热背景下版权价值全媒体开发策略》,《中国出版》20 15年第18期。 [16] 单小曦:《新媒介文艺批评及“媒介说”文艺观的出场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17] 欧阳友权 :《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1页。 [18] Leana Rotaru,“The Postmodern Paradigm:A Framework o f Today’s Media Impact in Cultural Space”,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 oral Sciences,2012(5). [19] Michel Foucault ,Dits et écrits,III,1976-1979,Paris:Galli mard,1994,p.299. [20] 雷吉斯·德布雷:《普通媒介学教 程》,陈卫星、王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53页。 [21] Theodore Holm Nelson,Literary Machines,Sausalito:Mindful Press,1993,p.2. [22] 赖大仁:《重建文艺批评的主体精神》,《光明日报》2015年3月30日。 [23] J. Armitage(ed.), Paul Virilio:From Modernism to Hypermodernism and Beyond,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0,p.139. [24] 赵高辉:《传统媒介组织“强制性通过 点”地位的消解与重构——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媒介融合发展探析》,《现代传播》20 19年第5期。 [25] 欧阳友权 :《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第239页。 [26] 谭好哲:《新时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应有的三个追求》,《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