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张小痣X强雯:“城市文学”是个新的提法吗?

http://www.newdu.com 2021-01-12 青年文学杂志社(微信公 张小痣 强雯 参加讨论

    
    张小痣:“城市文学”是个新的提法吗?我对城市文学这个概念既熟悉又陌生。前些年隐约觉得听过这样的提法,但细想,好像又不一样,那时是叫“都市文学”对吧?隐约感觉两者似乎应该有些不太一样吧?那么你对城市文学的理解是什么?你觉得你写的很多小说是典型意义上的城市文学吗?
    强 雯:城市文学是《青年文学》杂志或者某些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吧,我个人感觉它还不等同于过去的都市文学,因为都市文学本身已有一个概念在那里了,都标签化了的,涉及都市精英奋斗、男女情感、红男绿女这样一类的标签,基本上很少涉及边缘人、城市里不得意者,一线城市是少数,二线城市才是我们生活的大多数。从这个角度上讲,城市文学对都市文学这个概念可能是有扩展和延伸的。我工作生活在重庆,重庆自从设立为直辖市以来,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也在加快,城乡接合部是一种过渡,其实它也是“边缘化的城市”,是要被快速改造的城市一部分。《跳来跳去的空调车》是城市在被改造过程中,在不断修建过程里的一个折射,我在这篇小说的背景里设置了“正在改造的城市交通”,这个改造持续了一年多,急躁、匆忙、奋进又有点摸不着头脑,就像生活其中的人们那种奔突和张皇。城市文学,首先题材上肯定是要反映城市生活;其次,故事要展现城市精神、城市内涵;再次,城市对人的影响是要有挖掘、提取和升华的。
    张小痣:我觉得你说到的“城市对人的影响”这点很好。都说文学是写人的,但在城市文学这个命题下,我觉得“城市”才是主体。
    强 雯:成年以后,因为生活生存的需要,我们都生活在城市里,这就意味着高楼大厦、地铁、商场、大型超市、酒馆、剧院、电影院,林林总总,现代的、先进的、消耗型的、拥挤的、压迫的城市生活形态和都市性格,对我们的生活都有影响,有的提供了便捷,也有的是碾轧,但是这种碾轧中也会产生张力,正由于此,城市也对文学产生了一种爆破力。
    张小痣:城市本身变成了一架机器。有它的活力,也有它的狰狞。
    强 雯:这两篇小说里面就写了城市对人的裹挟,《跳来跳去的空调车》里,男主人公和女朋友的爱情琐碎微小,在众多都市爱情里简直不值一提,甚至有些老套,在母亲对他的压迫下他产生了一种反抗,这种反抗最终伤害了她,但是他却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受益者,他需要把这一套经验教给他的女朋友,这无疑是悲哀的、反讽的。
    张小痣:《跳来跳去的空调车》里,两个主人公虽然是城市里的适龄青年,但感觉还是“老派”,像被时代落下的边缘人群,很奇怪有这样的感觉。
    强 雯:城市生活这里面也有各个阶层,相对农村而言,这种阶层生活会更多元、更丰富也更复杂,尤其是各种潮流文化相拥而来的时候,人们如何选择?在《李斯特在钢琴边的幻想》中,我也提及了这样一个层面的问题:城市精英并不多,更多的是在城市里挣扎的普通人;现在在电视剧中,更多的是被塑造成不接地气的玛丽苏霸道总裁等等,还有畅销书作家亦舒笔下的那些精英人物,但是我觉得那并不是大多数。
    张小痣:我想说的是,你写到这些“年轻人”,还是稍有社会身份的年轻人尚且如此,那些其他年龄阶段、社会阶层的人物呢,看多了灯红酒绿、香车美女的所谓时尚都市的写作,你的都市很“小城之春”啊。
    强 雯:为何很“小城之春”呢?都市的疏离感,其实才是我们内心的真相。
    张小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混沌的、城乡接合部的感觉,我把它比作“小城之春”。指的是:它不是曼哈顿,也没有东方明珠塔下的灯红酒绿,就是那种说城不是城、说村不是村的,超越地理空间概念的所在。包括人物心理上对自己城里人还是村里人的若有若无的界定。类似贾樟柯电影的感觉。
    强 雯:城市意味着激进梦想,热情永不停止,乡村正好是它的反义词,稳定缓慢,宁静,安于现状。城市的这些特点,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很快能适应的,所以在多数文学作品里也体现了这个特点。但是人走得太快,有时候就无法安顿自己的灵魂,因为灵魂总是慢一拍,他就有落差、有疏离,有失落的自我。而且还有一点,城市是相对乡村而言的,两者并非泾渭分明。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城乡接合部其实是一个“边缘化的城市”,所以小说中的人物会让你想到贾樟柯的电影吧。
    张小痣:我觉得,这是文艺创作者的个人风格使然,准乡村里的人,精神世界里感觉不到什么文艺范的愁不愁。大多的愁还是和肉身发生直接关联的形而下的愁。除非像电影《立春》里的女主角王彩玲,对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有着特殊敏感度和强烈诉求的人。奇怪,那部电影里的故事到底是发生在村里还是小城镇,现在都模糊了,哈,又回到了城乡接合部的话题。可见,城和乡还是有很多纠葛不清的东西。不如说说你的“双十一”吧,昨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你说忙着拼单购物,我觉得这很都市。
    强 雯:疯狂买买买咯。
    张小痣:遇到打折期,我也冲动了一把,买了一堆书。才下单就有点后悔。因为我知道我没时间看它们。买书让我得到了十分钟的压力释放,但随后就是更大的失落和虚无。
    强 雯:购买本身就是一种释放,我也有同感,大概这也是都市文化的一种反映。无法抗拒的焦虑,无法消除的焦虑,这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层面吧。
    张小痣:你之前有个中篇《幽居》,因为我是这篇小说的责编,看得比较细。结尾给我很大的震撼。主人公也是跟《跳来跳去的空调车》里很像的一对男女。但更悲哀。
    强 雯:那他们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地方?可能我自己还看不出来。
    张小痣:《跳来跳去的空调车》里,男主人还有一股子气,怨气也罢,跟小偷死磕一把的“锐气”也罢,至少还看得出“气”的存在。《幽居》里的男主人公,放弃一切抵抗,瘫倒在地上,计算到东窗事发自己还有二十四小时的喘息休憩时间的那段描写,把都市中生存的小人物的哀写尽了。我更愿意叫它“小人物”,而不是“弱者”,因为这实在矛盾。他至少买得起江景房,还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者,但活得那么卑微,甚至有一些他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猥琐。例如解放碑前给女朋友的弟弟照相留影那段。他极力想表现得像这个城市的主客,但他明白,等他女朋友的弟弟逐渐走进他们二人的“城市生活”后,他这脆弱的尊严将不堪一击。
    强 雯:城市里大部分男人是“计较”的,这也是城市生活特质决定的,城市的生活节奏快,衡量成本与回报慢慢也会影响到男人的情爱观。我觉得城市就是一个给你造梦的空间,然后又迅速地消解瓦解你的梦,这种不停生产又不停破灭的感觉,消耗、结束着我们的一生。你不知不觉老掉,又很迷恋这种破碎感。
    张小痣:《跳来跳去的空调车》里的男主人公将仇恨的目光投向一同乘车的旁观者,尽管那些人正表现出恰到好处的热心在救助他,但他经过分析,觉察出他们之前察而不报的冷漠,还是把怨恨投射到他们身上。他身上中了一刀,从某种意义上,简直可以说是他散发自己的气场主动招引来的,潜意识里希望拿这样不确定的结局报复他的母亲和他的女友。他的思绪有点乱,他想报复他絮叨的、总在插手指导他生活的母亲,想报复他自以为很好掌控、实则越来越显聒噪和闹心的“低成本女友”,但其实他真正想报复的是这让他焦头烂额的城市生活。那天路上发生的种种,其实某种程度上干扰了他的判断,或者说激发了他想不管不顾发泄一场的潜意识,不管这发泄的对象是谁,不管合不合时宜。像那个已经努力保持微笑的孩子,他持续得不到他认为他该得到的糖果时,他就爆发了。自伤博同情,却压根就是自编自演感动自己的独角戏。我觉得这也是城市生活中,人际关系疏离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是一个现代都市人普遍的通病。自怨自艾,自怜自伤不自爱。这就产生了悲剧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这篇小说还是成功的。
    强 雯:你把这种情绪解读得非常细腻、精准。这让我想起当年,我们一起在北京的鲁迅文学院学习那段时间,到了傍晚就找性价比高的馆子聚餐,然后觉得这首都的城乡接合部,不比家乡的城乡接合部高级。
    张小痣:这是一个归属感的问题。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小城里新建了一个商场,家长们都会奔走相告,休息时携家带口、呼朋唤友去逛逛,去商场前留个影。打心底里自豪,就觉得这是“我们的”,觉得自己离大都市、大城市的差距又拉近了一步。现在,城市的扩张更大了,发展的脚步更快了,但很多身处其中的人和城市的关系、和周边人的关系却更疏离了,没有归属感,城市的便捷感、舒适度对于都市底层人来说体会不到,或者说是体会得不多。高级轿车再多,我体会的是挤在公交车里、堵在高架桥上走不动、下不来,生生望着公司近在咫尺,却打不成卡、签不上到的绝望。摩天大楼再高,我没时间或没机会进入其间,外卖小哥被拒绝乘坐电梯的事情不也时有发生吗?写字间文化,拒绝办公场所出现饭味,生怕拉低高级摩登大楼的档次。其实,城市改变了我们多少呢?不看表面的这些所谓的碾轧也好,疏离也罢,从城市文明真正意义上对人的改造来说,其实我觉得我们还处于一个大村子当中。西方的城市文明说起来貌似繁华和高级,但是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在今天看来依然震撼,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一样支离破碎吗?甚至更加撕裂。就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很期待我们新时代的城市能够建构出一个不一样的“城市文明”的未来。
    强 雯:是的。
    张小痣:话说回来,另一篇小说《李斯特在钢琴边的幻想》,挺有“新时代的城市文明”的现实意义的。你怎么想到写这个题材的?
    强 雯:灵感来自一次外出,无意中看到一个小县城里出现了钢琴博物馆。印象中此地和钢琴诞生没有任何渊源,所以想一探究竟。
    张小痣:我以为这是一篇挺有意思的小说,保安的“自以为”很朴素、很搞笑,也具有悲剧感,甚至让整件事情有了荒诞感。在当下,本质上类似的事情很多,在这篇小说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共性或影子——就是一大群人受各种各样利益的驱使,都在认认真真地做着一些假大空却能够在短期内带来现实效益的事情……他们功夫做足,配合默契,眼角眉梢都是戏,但其实内中曲直大家都心知肚明。大家不去戳破它,它似乎可以永无止境地膨胀、膨胀,让人们沉醉其间,简直要信以为真。但就怕碰到那种认真的人。它到底会终结在哪里呢?终结它的人,在整个事件中看起来反倒像个罪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悖论。
    强 雯:生活也许本身就是这样吧,总是在憧憬和幻灭感中反复,城市的魅力也是城市让人备受折磨的地方,这让很多城市人面临尴尬和身不由己。
    张小痣:本名张振平,一九七三年出生于新疆石河子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小说作品曾获首届绿洲文艺奖。现供职于新疆人民出版社。
    强 雯: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青年文学》等刊物。著有长篇小说《养羞人》《吃鲸鱼的骡子》。曾获重庆文学奖、巴蜀青年文学奖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