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解套》:对炒房族的文学回望

http://www.newdu.com 2021-01-11 文艺报 唐达天 参加讨论

    关键词:邰治冶 《解套》
    随着全民炒房热潮的终结,作家邰治冶的长篇小说《解套》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这部小说既是对炒房一族的兴衰起落做了一次文学回望,也是对房产市场十多年来潮起潮落的一次客观描摹。不少读者称其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甚或亲戚朋友的影子,读来亲切自然、很接地气,有一种亲历感。
    《解套》一开始,作者就将我们的视线引到一个话题性的社会焦点,就是房子问题。居住在南厦的中年男人苏宏玮和妻子眼看着房价不断上涨,存在银行的钱日益缩水,两人决定拿出全部积蓄投资买房,因为政策所限,每个家庭只能买两套。他们为了多买一套,夫妻二人不得不效仿他人办了假离婚,按揭买了两套投资房。然而,房子到手后房价却不断下降,夫妻之间的矛盾由此拉开了序幕。经过一系列风波,矛盾上升到了白热化程度,在无法调和的情况下,两人只好由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苏宏玮夫妻二人无非是想把日子过得好一些,可导致的结果却如此惨痛。如何消解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这既是作者对现实的拷问,也是这部作品的艺术张力,它所隐喻的不仅是一个公共性的社会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经济命题:房子、物价,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
    从小说的艺术层面上来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开头:中年男人苏宏玮在遭遇下岗失业和妻离子散的双重打击下,如何生存下去?他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这便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都押在了三套房子上,在度日如年的煎熬中挺过几个月。好在严冬不长,房产市场开始复苏后,房价不仅恢复到从前,甚至还超过了以往,苏宏玮一下解套了,这既是经济压力上的解套,也是他人生命运的解套。他卖掉了两套房子,又开始了新的房产投资。从小说的内在逻辑上来讲,前面的铺垫正好为一种新型职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就是炒房。苏宏玮正是认定了这一行业适合于自己,便顺理成章地加入炒房一族。
    从小说的人物开掘上来讲,人物命运的走向决定了作品的深度。苏宏玮与其他炒房客有所不同,他的身上具备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他始终奉行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理念。他智慧、豁达、诚信、友善,能对市场做出准确的把握,能对事物做出前瞻性的判断。正因为他有坦荡的情怀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很快就在创业道路上聚集了一大批炒房者。他们的人生目标几乎相同,就是想在房产的买卖中发点小财。也正因为如此,人性的善恶便在利益的驱使下泾渭分明。
    从小说的价值取向上来讲,作者把握得很准,而且充满了善意。房地产投资不仅内部充满了竞争,还要面对巨大的资金风险,稍有不慎就会一败涂地。从业者除了要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嗅觉力,同时还得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来承受市场波动造成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苏宏玮有过深刻的体会,那种煎熬几乎度日如年。房产市场的波谲云诡足以让人胆战心惊,如何解套几乎成了炒房者的命穴。苏宏玮和他的朋友们早已华丽转身走向了资本市场,可那些没有解套的又将如何?
    一群炒房客从2007年开始跌跌撞撞一路走来,起起落落十余年,到2018年,随着国家对房产市场的有效调控,尤其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明确后,他们最终从房产市场的舞台上谢幕了。如何用文学的形式记录这一群体,如何用文学的目光公正客观地审视他们?邰治冶以亲历的身份介入其中,用文学给予真实的记录与描述。这一群体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群体,他们虽然很看重利益,但也有爱国爱家的情怀,也有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担当。当2018年台风席卷南厦、他们所在的城市受到重创后,苏宏玮当即发起重建家园的募捐活动,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这一善举让人温暖和感动。
    《解套》的可贵之处,就是真实记录了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记录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由不完善到日趋完善的过程,为中国特定时期内出现的炒房客做了一次文学上的终结。同时,作者还恰如其分地引用了国家在各个时期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时代感,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史料性,能为研究者提供帮助。
    在《解套》之前,邰治冶还写了《翻盘》和《欲望迷城》,这三部作品都是以房地产题材为主的商战小说。作者在这些作品中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完美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使其产生了有别于其他同类型小说的文学潜质。他的作品很接地气、很走心,始终关注普通平民为了求得生存在经济大潮中浪遏飞舟、积极拼搏的故事,让读者能在这些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能从作品中感受到温暖的阳光和希望。作者力求突破类型小说的窠臼,极力向社会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开掘,因而这些作品便有了不同凡响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成为商战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