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用燃烧的文学激情书写神秘的可燃冰

http://www.newdu.com 2020-11-16 西安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陈华文
    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与时间赛跑,不断探索可燃冰的奥妙,并于2017年5月18日在中国南海的神狐海域成功试采,这是我国自然资源事业史的一个转折点。为了研究和进一步开采可燃冰,中国科技工作者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其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常人难以想象。近期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燃烧的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纪实》(以下简称《燃烧的冰》),全景式呈现可燃冰开采台前幕后的感人故事。
    该书的两位作者,均在自然资源领域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第一作者陈国栋现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长期在自然文学的大地上深耕细作,曾出版《生命在大地上闪光》《大地情中国梦》等作品。另一位作者王晶是一位80后,近年来有多篇文学作品见诸各类报刊。两位作者在报告文学的书写中,把准新时代科技发展的脉搏、围绕自然资源领域的创新创造,用心用情用力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在普通人眼里,可燃冰是神秘莫测的,这种新能源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它是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情况下,形成的笼状结晶化合物。一般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海洋中。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等特点。据估算,可燃冰的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被誉为21世纪最可替代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的新型能源。
    为了讲好可燃冰研究与开发的故事,两位作者用3年的时间,从南到北采访了150多人,阅读各种文献2000多万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两位作者还专门奔赴茫茫大海上的可燃冰试采平台现场,进行扎实采访,亲身感受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的风采。
    《燃烧的冰》共31万多字,以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生动鲜活文学笔法、脉脉含情的笔墨,为我国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进行长卷式“素描”,这部报告文学作品共十三章,对于国际国内能源使用现状、可燃冰的科学样貌、我国研究可燃冰的艰辛历程、可燃冰研究过程中的人物故事、可燃冰试采中技术创新及过程、可燃冰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等等,进行诚挚的文学表达。
    科技以人为本,人也是科技的主体。可燃冰科技攻关涉及诸多不同的机构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其中重要的研究机构就有28个,直接涉及的人物130个。作品中对涉及的机构和人物并未平铺直叙,而是重点展现了25个人物。同时,对于可燃冰开采中涉及的平凡人物,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刻画,彰显了文学的温暖。人,是这部作品的魂魄所在。比如展现专家叶建良带领技术团队,在“忠诚、创新、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激励下,在邱海峻、梁金强、谢文卫及“钢铁团队”所有成员的拼搏下,使中国的可燃冰由跟跑到并跑直到领先世界水平。书中提及的很多科技工作者,都是心怀家国、苦干实干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经年累月默默地为了新能源,无私地奉献。
    对于报告文学而言,塑造人物和展示事件进程,两者同等重要。成功的人物塑造需要事件作为依托,而事件的进程离不开人物心理与行为叙述。尤其是在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中,经常会被事件的进程牵着走,而人物的塑造显得不够真实和具体。另外一点,那就是报告文学作品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人、真实的事件,这种非虚构的写作较之虚构的小说创作而言,尤其考验写作者对事件过程的认识深度和人物塑造中文学表现技法的拿捏。这部报告文学中,在叙述可燃冰研究与开采的故事时,极为讲究人物的塑造技巧,做到了新闻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的统一。
    陈国栋在本书后记中谈道,可燃冰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学题材,它既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关系,又与自然环境、人类未来命运休戚相关。这部报告文学作品,及时、准确地抓住了重大题材,用文学的方式进行了表达,发挥了报告文学表现时代生活、高扬时代精神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