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张之路 《香山慈幼院》 ![]() 《香山慈幼院》张之路/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那些从蒙养园里跑出来的孩子早已散落在时光中,但关于香山慈幼院的故事却值得永远铭记、讲述和流传。 “香山慈幼院”,一个美丽而温暖的名字,二十世纪上半叶蜚声海内外的慈善教育机构,也即现今北京实验学校的前身,它的创立和发展充满传奇色彩。它是艰难时世中的一抹亮色,它关爱弱者,推举民主教育,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承继、发扬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人道主义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张之路先生的纪实体小说《香山慈幼院》以饱含感情的笔墨复现了那不可忘却也不应忘却的往事。拂去历史的烟尘,香慈院在文字世界中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它闪着温润的光泽,脉络清晰,细节生动,并引领我们与之对话,那些充满浓郁生活感情和浓郁时代色彩的故事,经由时间的淘洗,显示出丰富的意义。 香慈院的建立与产生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它的创立者熊希龄先生。熊希龄先生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即被迫辞职。1917年河北、北京地区遭遇大水灾,受灾人数多达600多万,彼时熊希龄奉命督办水灾善后事宜。熊先生不忍百姓流离失所,遂在京设立慈幼局两所,专门收容灾民的孩子。水灾过后仍有数百孩子无人领回,熊先生决意成立永久性儿童教养机构,经努力得以在香山静宜园修建起慈幼院男女两校,并于1920年正式开课。此后慈幼院不断发展,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设施,除了孤儿(正生),还吸引了许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附生)。经历时代动荡,包括抗战时期搬迁至广西,乃至在广西、湖南、重庆发展分校,在熊希龄先生及其两任夫人朱其慧女士和毛彦文女士艰苦卓绝的努力下,香山慈幼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香慈院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漫漶在历史深处。 纪实体小说《香山慈幼院》力图全景式地再现香山慈幼院的发展与遭遇,以及香山慈幼院所孕育的独特家国情怀与教育理念。它采用了大事纪与主体叙事双线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以留美校友苏东菊的后代苏珊珊回京寻访香山慈幼院为线索,通过一个个香慈人的故事多维度展示香慈院的建设、维护和发展,以及香慈院独具特色的蒙养机制和生动感人的教育生活;另一方面则巧妙地嵌入“黄栌纪事”,将香慈院自建校至1949年搬迁新址等大事纪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托出。“黄栌纪事”与小说的主体叙事相互补充,极大地扩充了这部作品的信息量,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一部形象的香山慈幼院校史,同时,它也是一部香慈人的精神史——从院长、教师到一代又一代的香慈学生,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值得永久纪念和倡扬。 作家的独特构思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挚感情使得这部小说散发出独特的美学魅力。作品重点描写了东菊、贵真、大白呼、春菊、柳乡、小萝卜条等几个香慈孩子的成长。这些孤贫儿童何其有幸!在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没有沦落街头,反而在慈幼院得到了上好的教养,不但感受到人间慈爱,而且接受了中西结合的先进文化教育,从而成为有能力爱人、有能力回报社会的人。作品通过孩子的眼睛去描述慈幼院的日常生活和变迁,突出了香慈院在慈善和教育两个层面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香山慈幼院充满智慧和仁爱精神的先进教育理念及其实践令后世缅怀不已,我想,这正是我们今天重新讲述香山慈幼院故事的重要理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