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少儿散文 所谓的轻质化,即是少儿散文作品轻浅,不能深入现实;轻薄,不能深入生活;轻飘,不能深入历史;轻慢,不能深入思考。 如今的儿童文学创作发展极不平衡,作家们都在赶着写系列长篇小说和系列童话,而少儿散文等其他儿童文学样式的创作少有人问津。事实上,系列长篇小说和系列童话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而表面的,因为更多的是出于迎合市场的受经济利益驱使的行为,而不是其内在的质量和水准确实达到了“高峰”。自然,选择何种文学创作样式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但众多的写作者缺乏扎实的文学功底,缺乏对有限制、有难度的散文体裁的把握能力,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较高的智慧,则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说,是想揭示目前儿童文学的创作环境——出版的浮躁导致了少儿散文出版困难,由此导致有水平的少儿散文写作者的流失;而各种设限则又导致少儿散文写作难度更大,结果便是已经难得的少儿散文创作呈现严重的轻质化。 所谓的轻质化,即是少儿散文作品轻浅,不能深入现实;轻薄,不能深入生活;轻飘,不能深入历史;轻慢,不能深入思考。 轻质化的少儿散文轻浅,不能深入现实。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今天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而今天的孩子正是生活在这种已经并不断发生变化的世界中的,新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形态、新的时代愿景、新的社会矛盾冲突,等等,已使人类包括孩童的生活跟过去无法同日而语,外部世界的变化,势必影响到少儿的内部世界——他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巨大的、深刻的、震撼的、难以摆脱的,但我们的少儿散文创作没有正视现实中的巨大、深刻、震撼的变化,不愿去探寻这种变化,认识这种变化,缺乏对现实的敏锐嗅觉和热诚关注,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所影响到的少年儿童心灵世界的变化木知木觉,甚至还遮蔽现实。 轻质化的少儿散文轻薄,不能深入生活。谁都不能否认,如今的人类生活呈现非常复杂而多样化的状态,孩童也是一样,不可能完全置之度外,所以他们的生活不再那么单一,那么单薄,甚至那么单纯,他们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新的生活问题、新的生活感受,但是,我们的少儿散文作品却很少触及,表现和表达都是相当缺弱的,更多地还是停留在表层或浅层次上,有的甚至连观念都非常陈旧和滞后,无法深入到当下孩童生活的内质、内核,没有生活的洞察力,无法让读者在作品中沉浸式地体验和感受多样化的现实生活,因此走不进他们的心里。 轻质化的少儿散文轻飘,不能深入历史。优秀的散文作品历来都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的,而现在的少儿散文却自我设限,百般躲避历史,想方设法绕开历史,既没有对历史的尊重,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对历史的独特阐释和见解。众多散文作品都在记叙童年生活,好像童年生活是最可以省略历史似的,因而,他们笔下的童年生活大多为“美好的记忆”、“静好的岁月”,轻飘飘的,没有历史的根基,甚至连历史的背景都被人为抹去了,仿佛他们的童年时代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散文的文学属性恰恰要求真实,反文学属性的散文写作,写出来的童年生活会可靠、会真实、会真诚吗?谁的童年不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不打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没有盖上历史邮戳的散文是难以向历史交代的,是发不出去的无用的东西。少儿散文当然要书写历史,书写历史的根本文学动机是捍卫记忆、反思历史,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没有价值,因为这样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失真的,是美化的,甚至是虚伪的。 轻质化的少儿散文轻慢,不能深入思考。纵观现下的少儿散文,普遍缺乏思想性,质地很薄很脆,生发一些小感慨、小感叹,无根无基,不痛不痒,轻慢浮夸,随风飘摇。少儿散文作品中罕见思想的光芒,少有悲悯,少有批判,少有沉思,少有凝重。不少作家想当然地设置不同年龄阶段的孩童的智商水平,然后想当然地为之配置相应的智商水平的散文,结果大多逃不出这样的命运——被少儿读者指斥为“幼稚”,弃之如敝屣,反过来倒是证实了自己的低智商水平的写作和思考能力,这种尴尬是作家自己造成的,散文所具有的高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恰恰是当下少儿散文书写所缺乏的。今天的读者已经有了新的审美认知标准,新的文学阅读需求,即便是少年儿童读者也不例外,他们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模样了。我自己曾随一个小学四年级班级的学生去一家实体书店买书,他们购买的书籍令我非常惊讶,我记录了结账单上的购书书目,其中的散文著作有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周国平《成为你自己》、林清玄《漫步在青春的河畔》、希梅内斯《小银与我》、巴恩斯通《博尔赫斯谈话录》、弗兰克《安妮日记》。 所以,少儿散文创作再一味地抱残守缺,那注定会被读者所抛弃。殊不知,今天的读者中早已有一种流传的认知,他们希望有大眼界、大胸怀、大开阖、大格局的具有文化和思想含金量的“大散文”。虽然这种要求可能有点强人所难,但是并不是毫无道理,而且对散文作家来说,应当明白散文创作有了新的标高,新的标杆,这也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我们已经不能停留在过往的模式或范式上了,我们应该勇于尝试,勇于开拓。 儿童文学只是文学的一个分支,虽说儿童文学有自己独特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法则,但是,它具有作为文学的一般的基本的普遍的特性和特质,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体系中,从来都有着对现实的批判,对生活的诘问,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揭示,对温暖的传递,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儿童文学也概莫能外。说到底,今天少儿散文创作的低迷,没有文学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作家的缺乏责任感,缺乏文学修养,缺乏眼界和胸怀,想当然地揣度当下少年儿童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自以为是地定义他们的喜怒哀乐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