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典学 >

同素逆序词与词典编纂

http://www.newdu.com 2020-10-29 未知 洪晓婷 参加讨论

    摘 要:对同素逆序词的研究有助于完善词典的编纂。联合双音词的构词特点决定了同素逆序词的普遍存在。词典编纂可以利用联合双音词的同素逆序词现象,即联合双音词同素逆序词的普遍存在和同素逆序词词义演变的相似性,结合文献考察,检验词条收录、释义、义项划分与安排等方面是否合理。文章以先秦已见的类义联合双音词同素逆序词的历时考察为例,通过与《汉语大词典》的比对,展开说明。
    关键词:同素逆序词;词典编纂;义项划分;释义
    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南齐书》词汇研究(项目编号FJ2018C091);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域外文献琉球汉语官话课本语言研究(项目编号17SKGC-QT02);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学术研究类重点课题:基于语料库的琉球官话课本词汇研究(项目编号HW201703)。
    一、引言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陆宗达先生(1982)曾说:“编好辞书本身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同时,还要借助于词汇学、语义学、文字学、社会学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同素逆序词的相关研究成果亦可应用到词典编纂中。
    所谓同素逆序词,指的是双音节复合词中构词语素相同且语素序位互逆的一组词。(张巍 2010)又称同素反序词、同素异序词,如“感情——情感”,“健康——康健”,“互相——相互”,“斗争——争斗”。同义联合双音词和反义联合双音词的语序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相比之下,类义联合双音词的语序现象较少受到关注。丁喜霞(2006)甚至认为“类义并列双音词和反义并列双音词与同义并列双音词相比,在语素的排列顺序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语素的排列顺序一般都是固定的,基本不存在同素异序形式”,我们不赞成此说。
    两个意义相近、相反、相类的语素以联合关系结合,本身不存在明显的主次关系,如“心腹”与“腹心”,“顾瞻”与“瞻顾”,“正直”与“直正”。若不是特定的文化[1]或语音[2]等因素的影响,其顺序应该是可逆的,两种顺序的先后出现应当是随机的。而且,这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两种语素顺序的最终抉择上。
    换句话说,我们认为从构词的角度而言,联合式是普遍存在两序的,这是由其本身构词方式特点决定的。联合式的两个语素一般情况下应当是平等关系。相反,若构词之初就只存在一种顺序,这倒是需要解释的,为什么是此顺序,而非彼顺序。大多数的同素逆序词的构词语素与构词方法相同,因而其词义也大多相同、相近,其词义引申路径也大致相同。
    因此,词典编纂可以利用这两点,考察、检验所收联合式双音词是否失收其同素逆序词。当然,不是所有的同素逆序形式都已固化成词,必须进一步结合具体的文献考察方可确定。我们以意义的整体性、出现频率的高低、能否作为独立的语法单位,作为判断是否成词的主要参考标准。下面,以先秦的已出现的类义联合双音词为例,通过文献考察,比照《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的收词、释义情况,来具体分析同素逆序词的研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
    二、同素逆序词文献考察与词典收词
    通过文献历时考察,在先秦时期已见的69个类义联合双音词[3]中,有38组同素逆序词,其中32组已为《汉大》收录,31个没有同素逆序词[4],比例相当。这说明类义联合双音词与同义、反义联合双音词一样,也存在普遍的同素逆序词现象。《汉大》失收“妾臣”“直正”“渴饥”等6个同素逆序词。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两个对应的同素逆序词的文献始见时期并不完全一致,但总有一段共存时期。
    38组同素逆序词具体如下[5]:
    臣仆——仆臣 臣妾——妾臣 子孙——孙子 戎狄——狄戎 鬼神——神鬼
    肝肺——肺肝 皮毛——毛皮 股肱——肱股 腹心——心腹 咽喉——喉咽
    爪牙——牙爪 仓府——府仓 府库——库府 帷幕——幕帷 权衡——衡权
    纲纪——纪纲 国家——家国 戈矛——矛戈 斧钺——钺斧 甲兵——兵甲
    爵禄——禄爵 蟊贼——贼蟊 豺狼——狼豺 桢干——干桢 杼轴——轴杼
    跋涉——涉跋 卜筮——筮卜 顾瞻——瞻顾 饮食1—食饮1 婚姻——姻婚
    正直——直正 清明——明清 饥渴——渴饥 饮食2—食饮2 富贵——贵富
    骨肉——肉骨[6] 蛮夷——夷蛮 仓廥——廥仓
    下面以“直正”“渴饥”“姻婚”为例说明联合双音词的同素逆序词现象,或可弥补词典编纂时的词条失收现象。
    (一) 直正
    “正直”的同素逆序词“直正”,始见于汉代,词义与“正直”的基本义一样,“公正无私;刚直坦率”,《汉大》失收。
    先古之制休废,时王之政不平,直正不行,诈伪独售,于是世俗同共知节义之难复持也,乃舍正从邪,背道而驰奸。(东汉仲长统《昌言》)
    逆畏以直致祸,此由心不直正,欲以苟且为明哲耳!(《全晋文》卷五十二傅咸《答杨济书》)
    “直正”的出现频率比“正直”低,但从语境中可以看出,“直正”具备意义的整体性,可作为独立的语法单位,已经成词。
    (二) 渴饥
    “饥渴”有同素逆序词“渴饥”,约始见于南北朝,词义与“饥渴”基本相当,具备基本义和比喻义,出现频率也较高,《汉大》失收。
    1. 腹饿口渴
    仰望圣泽,有若渴饥,注心南云,为日已久。(《宋书·谢灵运传》)
    踉跄劣于行,累然抱渴饥。(《全宋诗》卷一○五七秦观《病犬》)
    2. 比喻思念、期望之殷切,如饥似渴
    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李陵录别诗八首之四》)
    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全唐诗》第一七八卷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三) 姻婚
    “婚姻”有同素逆序词“姻婚”,两者基本义同为“男女结为夫妻;嫁娶”,《汉大》失收。
    户部郎中、员外郎,掌户口、土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姻婚、继嗣之事。(《新唐书·百官志》)
    荣曰:“此言极是,莫若今日二人议定,明日二家产出或男或女,缔结姻婚,汝意何如?”(明陈玉秀《古今律条公案》卷五《苏县尹断指腹负盟》)
    “姻婚”出现较晚,大约在唐宋时期,出现频率比“婚姻”低,但具备意义的整体性,可作为独立的语法单位,是已成词。
    《汉大》收词囊括古今词语,虽然有的同素逆序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淘汰了,但是从历时角度来说,若确定成词,还是应当收录。诚然,词典编纂的优劣并不能单纯从收词的缺漏上进行评价。陆宗达(1982)提到:“辞书的编纂,成败不在一词一语诠释的得失,而在取舍、编排、查检方法和处理纷繁的具体问题的原则的科学而得当。”词典编纂应注重取舍、编排、查检方法等的科学性。通过对先秦已见的69个类义联合双音词的考察,我们发现其中有38个存在同素逆序词,可见类义联合式双音词也普遍存在同素逆序词现象,且每组同素逆序词的基本义大都相同。这是比较有规律的语言现象,因此,可以利用联合式双音词同素逆序词的普遍性与其词义的相似性来检验词典的收词释义。从词典的中观结构来说,词典编纂应“通过特定的参见、标引或说明,把词典中有语义、形态、语法或语用联系的词条都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关联语言网络体系,以利用户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提高词典的使用效率”(章宜华 2007)。章宜华(2007)将词典中观结构的网络建构叙述为词汇的形态连接、概念连接、语法连接和语用连接四个方面。同素逆序词既是同素词,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同义词或近义词,词形和语义上均存在密切关系,涉及形态连接与概念连接两方面,因此,词典的中观结构建构中也应注意这点。
    三、同素逆序词文献考察与词条释义
    同素逆序词大体有三种类型: 结构不同,词义不同;结构相同,词义有别;结构相同,词义相同。这批类义联合双音词的同素逆序词在结构上大体相同;在词义上,有完全相同的,也有大同小异的,还有个别词义相同,但义项数目差别较大的,也有极个别词义完全不相同的;结构和词义均完全不同的,只发现“骨肉”和“肉骨”一组。“骨肉”是类义联合构词,“肉骨”的“肉”是使动用法,使白骨生肉,因而两者语义上也不同。整体而言,类义联合双音词的同素逆序词结构相同,词义相同、相近的较多,其词义引申路径也相似。因此,除了检验收词,也可以利用同素逆序词现象,结合文献历时考察,反观两个同素逆序词的释义、义项的确立、义项的划分、义项的安排等方面是否合理。
    (一) 词义应完全一致,《汉大》中释义不同或义项顺序不同
    如“顾瞻——瞻顾”“腹心——心腹”这两组同素逆序词彼此的词义当完全相同,但《汉大》中的释义却很不一致。“顾瞻”和“瞻顾”,《汉大》中义项的数目相同,但义项的顺序和释语却不一致。下文以“腹心”和“心腹”为例详细说明《汉大》所收录的同素逆序词在释义上存在问题。《汉大》中“腹心”“心腹”释义分别如下:
    腹心 ① 肚腹与心脏,皆人体重要器官。亦比喻贤智策谋之臣。亦指亲信。② 犹言至诚之心。③ 比喻近中心的重要地区。
    心腹 ① 心与腹。② 比喻要害部位。③ 亲信。在身边参与机密的人物。亦指机要重任。④ 衷情,真意。
    由上可见,两词条义项的释语、确立、划分、数目和顺序均存在一定差别。但是经过文献考察,我们发现两者的释语和顺序应当完全相同。语料中“腹心”和“心腹”的所在语境和意义是一致的;不同的语料同样的句子,有的用“腹心”,有的用“心腹”;相同的语料和语境,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总的来说,两者的词义和引申顺序高度一致。词典在释义时如能考虑到两者的相互照应,则更完善。从文献考察可见,“腹心”“心腹”的实际词义演变情况如下:
    1. 腹部与心脏
    腹心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战国《孟子》卷八《离娄章句下》)
    其年十月二十二日,新蔡县吏任乔妻胡氏年二十五,产二女,相向,腹心合,自腰以上,脐以下。(晋干宝《搜神记》卷七)
    心腹
    人州出不可入者,以膏膏出者,而到(倒)县(悬)其人,以寒水戋(溅)其心腹,入矣。(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
    曰:“杀人以此矛戟,若中心腹者,无不辄死。”(晋干宝《搜神记》卷二)
    2. 指内心或真心,常用于比喻真诚
    腹心
    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左传·宣公十二年》)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为能用也。(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心腹
    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西汉司马迁《史记·邹阳传》)
    3. 比喻重要谋臣、亲近大臣
    腹心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国风·周南·兔罝》)
    今腹心丧羊孚,爪牙失索元,而匆匆作此诋突,讵允天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
    心腹
    太师者,心腹之臣。(《全上古三代文》卷六齐太公《四辅》)
    爪牙皆韩、白之伍,心腹尽良、平之俦。(《全隋文》卷十六卢思道《北齐兴亡论》)
    4. 比喻要害部位、中心或内部地区
    腹心
    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夫中国天下腹心,贤士之所总,礼义之所集,财用之所殖也。(西汉桓宽《盐铁论》卷第九)
    心腹
    上仍敕崇曰:“汝南,心腹之地,位次京师也。”(《八家后汉书辑注·谢承后汉书·韩崇传》)
    诏令汉直到广都,据其心腹,诸城自下。(晋袁宏《后汉光武皇帝纪》卷第六)
    5. 比喻亲信、亲近信任的人
    腹心
    腹心如此,谓疏者何?(东汉班固《汉书·师丹传》)
    拥强兵,树置私党,权官要职,莫非腹心。(《全晋文》卷十四司马晃《表废齐王》)
    心腹
    名藩重地,皆其亲党,京官要任,必其心腹。(《全后魏文》卷三十一韩子熙《伏阙上书理清河王释》)
    出入卧外,虽不主公事,最为心腹亲信。(唐樊绰《蛮书》卷九《南蛮条教第九》)
    6. 比喻机要重任或亲近职务
    腹心
    常干州郡腹心之任,义则进之以达道,否则退之以光操,然后德立名宣,盖于当世。(《全后汉文》卷七十八蔡邕《陈寔碑》)
    但鲁元外类忠贞,内怀奸诈,而陛下任以腹心,恐衅发肘腋。(《全后魏文》卷二十五安原《临刑上疏》)
    心腹
    坐罢,寻以四人为令,而授晔以心腹之任。(《全晋文》卷五十傅玄《傅子》)
    宋大明中,预攻广陵,勋上,绍之拔迹自投,上以为州治中,受心腹之任。(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魏虏传》)
    “腹心”和“心腹”的出现频率都很高,早期“腹心”的出现频率甚至比“心腹”更高。两者的词义基本一致,词义的引申顺序也一致。两个词条的义项应整理为: 1. 腹部与心脏。2. 指内心或真心,常用于比喻真诚。3. 比喻重要谋臣、亲近大臣。4. 比喻要害部位、中心或内部地区。5. 比喻亲信、亲近信任的人。6. 比喻机要重任或亲近职务。
    (二) 词义部分相同,《汉大》中释义应相同的部分不一致
    如“卜筮——筮卜”“爪牙——牙爪”这两组同素逆序词的词义部分相同,但《汉大》中对应相同义位的处理不一致。“卜筮”和“筮卜”的基本义相同,但《汉大》的释语却不一致。下文以“爪牙”“牙爪”为例,详细说明《汉大》在对词义部分相同的同素逆序词的释义处理时存在的问题。《汉大》二词的释义分别如下:
    爪牙 ① 人的指甲和牙齿。② 动物的尖爪和利牙。③ 喻勇士;卫士。亦比喻武臣。④ 形容勇武。⑤ 党羽;帮凶。
    牙爪 ① 指动物的牙齿和爪子。亦指人的牙齿和指甲。② 比喻勇士或武将。③ 犹羽翼。④ 差役;仆从。
    两个词条的义项数目不同,义项释语也不太相同,但可以看出“爪牙”的义项①和义项②实际上相当于“牙爪”的义项①,“爪牙”的义项③和义项④相当于“牙爪”的义项②,“爪牙”义项⑤相当于“牙爪”的义项③。通过文献考察,我们发现“爪牙”的义项④无须单列,实际上属于“勇士、武将”义的定语用法,“牙爪”也有此用法,“凡牙爪之士而不忠贞,则同异类。”(清汪寄《希夷梦》第十四回)而“牙爪”的义项④,确实是“爪牙”所无。两者的实际词义演变如下:
    1. 尖牙、利爪或人的指甲、牙齿义
    爪牙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篇》)
    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吕氏春秋·恃君》)
    牙爪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二)
    那虔婆一对刚牙爪,遮莫你手轻脚疾,敢可也做了骨化形销。(《全元杂剧》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
    2. 比喻勇士(褒义)
    爪牙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诗·小雅·祈父》)
    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左传·成公十二年》)
    牙爪
    朝失鲠臣,国丧牙爪,天子愍悼,中宫咨嗟。(《全后汉文》卷二十八杜笃《大司马吴汉诔》)
    诸州镇城人,本充牙爪,服勤征旅,契阔行间,备尝劳剧。(《全后魏文》卷十一孝明帝《免军贯为民以讨莫折念生诏》)
    3. 比喻武将、亲信(中性)
    爪牙
    自勒初起,则季龙为爪牙,百战百胜,遂定中国,境土所据,同于魏世。(《全晋文》卷一百十四蔡谟《征西将军庾亮移镇石城议》)
    将军蒋班、焦彝,皆诞爪牙计事者也,弃诞,逾城自归大将军。(三国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
    牙爪
    且伦等皆是足下腹心牙爪,所以携手相舍,非有怨恨也,了知事不可济,祸害已及故耳。(《全宋文》卷四十五刘湎《又与殷琰书》)
    未知令公以何人为牙爪,何士参帷幄,当今大盗移国,群雄奋戈,幕下非旧族子弟白面郎君雍容谈笑之秋也。(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四)
    4. 比喻党羽、帮凶(贬义)
    爪牙
    乃以嬖人尹冲为给事黄门侍郎,唐盛为治书侍御史,左右机要,皆其党人,渐欲广树爪牙,弥缝其阙。(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一八《载记第一八》)
    既被召命,不即引道而密遣爪牙窥伺朝政。(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六)
    牙爪
    以此小官昼夜寻思,则除是施些小计,奏过天子,先去了此人牙爪,然后翦除了此人,才使的我永无身后之患。(《全元杂剧》无名氏《随何赚风魔蒯通》)
    由是命牙爪,往穷乡僻邑,买贫民幼童,诈云高衙欲养为子,日后富贵无穷。(明代张应俞《杜骗新书》第十九类《拐带骗》)
    5. 差役、仆从
    牙爪
    怎当他官不威牙爪威,也不问谁有罪谁无罪。(《全元杂剧》李行甫《包待制智赚灰栏记》)
    你见这恶哏哏,公吏排,不是我官不威牙爪威,不招承敢粉碎了望夫石。(《全元杂剧》孙仲章《河南府张鼎勘头巾》)
    “牙爪”出现比“爪牙”晚,先秦、中古都甚少见,唐宋元以来才渐多,其词义演变与“爪牙”基本一致,《汉大》对前面这几个义位的演变处理不够妥当。从元代开始,“牙爪”基本不再做褒义,更多作贬义,且比“爪牙”多了一个“差役、仆从”义,这点《汉大》的处理是十分准确的。
    (三) 词义完全不同,《汉大》释义完全不同的特殊情况
    除了前文所说“骨肉”与“肉骨”这组结构与词义完全不同的同素逆序词,“皮毛”与“毛皮”这组同素逆序词的词义也完全不同。《汉大》中两者的释义分别如下:
    皮毛 ① 禽兽的皮和毛的总称。亦引申指皮裘。② 人的皮肤和毛发。泛指人体的浅表部分。③ 比喻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多指学识。
    毛皮 ① 带毛的兽皮。亦指皮毛的色彩光泽。② 比喻虚礼、客套。
    可见,两者的义项和释义几乎全然不同。“带毛的兽皮”义的“毛皮”实际上是偏正结构,不是类义联合结构。“毛皮”的“亦指毛皮的色彩光泽”义例证甚少,实际上也可作毛和皮理解,是短语。“毛皮”的义项②为比喻义,毛和皮都是表面的东西,因而可比喻表面的礼节,“虚礼、客套”,一例为《汉大》所列书证韩愈《归彭城》诗“见待颇异礼,未能去毛皮。”我们找到的另外两例均出自宋代诗人陆游:
    毛皮尚布宁知我,鳞甲深藏莫问渠。(宋陆游《饭罢忽邻父来过戏作》)
    痴腹何由有鳞甲,俗情自未去毛皮。(宋陆游《幽居》)
    “毛皮”直至元代,出现频率都很低,基本为毛和皮的意思,更类短语,而非词。如:
    烧狗头和毛皮骨为末。(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四)
    凡羊毛及杂畜毛皮角,皆具数申有司。(《旧唐志·职官三》)
    毛、皮、骨、角并称,更可看出“毛皮”是短语,而不是词。我们认为“毛皮”的义项②本是韩愈在诗中的修辞用法,后成为诗文中的典故词。《汉大》中收的“皮毛”与“毛皮”这组同素逆序词比较特殊,两者义项确实不同。“毛皮”的“带毛的兽皮”义项实际为偏正结构,“亦指皮毛的色彩光泽”义实际上是短语,可以不列,义项②为典故造词。
    总的来说,同素逆序词大多基本义相同,其词义引申具有相似性。词典编纂应考虑到同素逆序词词义引申的相似性,结合文献考察进一步核实,在收词和释义时做整体的、系统的把握,注意同素逆序词之间词形与词义的内在关联,词条的释义和义项相互照应,尽量避免同类词释义不平衡、划分义项不相应的情况。词义完全相同的同素逆序词可根据一定的标准选择一个词形做详细解释,另一词形标注参见。其实,《汉大》中也有类似的处理,如“肱股”的释义即为“股肱”,实际上也表示这一组同素逆序词的词义相同。但惜未能贯彻到底。词义不完全相同的同素逆序词其相同部分的义位在释义时也应注意保持一致。词义完全不同的同素逆序词实际上是少数,对这样的少数当谨慎考察、分析,看其是否结构相异,是否成词。
    四、结语
    从上文分析可见,联合双音词普遍存在同素逆序词,因此,词典在收录联合双音词时,可以考虑其逆序形式是否也成词,是否收录。而且,同素逆序词中词义相同、相近的较多,词义不完全相同的同素逆序词或完全不同的较少,其词义演变存在相似性,因而,词典在释义时应当注意同素逆序词间释义的照应。有些同素逆序词的词义相当,但义项的数目差别大,一方面是出现得晚,又消失得早,没有发展出那么多义项,从语言的经济性来说,两个词形与词义如此相近的词,最终也难免存在竞争、分化、淘汰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现存文献有限,无法全面观察。《汉大》中义项的数量看起来差别很大的同素逆序词不少是文献考察不够详细所致。
    总而言之,语文辞书编纂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系统性与语言的系统性存在密切关系。词典编纂时应当注意词语之间的系统性,有关联词条的收录、释义等方面应互相照应,正如韩敬体(1993)所说:“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系统性,表现为词语横向的相互关联,比如同义、反义、同类、同形、异体等。相关联的词语的词义也有相应的关系。词义之间或相通,或相对,或依存,或补充,构成了词义的同一性或相应性。相关词语的释义就要表现出平衡、相应的关系。相关的或同一类的词语释义方式,要尽可能一致,释义内容和措辞要互相照应,义项分合、排列也要平衡。”词典在收词、释义的时候,若能注意到联合双音词同素逆序词的普遍性与其词义引申的相似性,并在词典的中观结构上有所体现,可减少收词、释义缺漏及有关联的词条释义不够统一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334.
    [3].董志翘.同源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以“了了”、“阑单”、“郎当”、“龙钟”、“潦倒”、“落拓”为例.语言研究,2010(1).
    [4].韩敬体.论规范性词典释义的一般原则.辞书研究,1993(5):25.
    [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6].陆宗达.继续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辞书研究,1982(5).
    [7].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80(5).
    [8].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续完).北京大学学报,1981(1).
    [9].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词汇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0] .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
    [11].徐山.《潜夫论》并列复词逆序词与《汉语大词典》编纂.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1).
    [12].杨怀源.西周金文词汇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张巍.《三国志》同素逆序词研究与辞书编纂.唐都学刊,2006(5).
    [14].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5].章宜华.浅析中观结构网络在学习词典中的效用——兼谈学习词典的基本结构体系及功能.//罗益民,文旭.双语词典新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95.
    [16].朱刚焄.西周青铜器铭文复音词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注释
    1[1] 如“父母”“男女”,受文化因素影响,以父亲、男性为尊。
    2[2] 如“肝胆”“饥渴”,受语音因素影响,倾向于按平仄顺序。
    3[3] 词条选自前贤时彦的复音词研究专著(见)和《汉大》,原则上但凡确定是类义联合双音词的尽量全收。
    4[4] 这31个词分别为:父母、妻子、妻孥、男女、肝胆、耳目、面目、舌喉、胸腹、禽兽、仓库、仓窌、刍豢、帷幄、社稷、威仪、弓矢、甲胄、干戈、残夭、残伐、残亡、启居、蕴结、丧乱、老成、黄耇、饥馑、孤独、鳏寡、残疾。
    5[5] 加下画线的词《汉大》失收。
    6[6] “肉骨”一词源于“生死而肉骨”(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使白骨再生肌肉。比喻受人深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