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王晓渔评《我们怎样阅读中国》:自由比道德更重要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中青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在我看来,“讲自由的经济”比前几年流行的“讲道德的经济”更为可靠,道德从来就是靠不住的,尤其在经济领域,这在德治为传统的中国已经屡试不爽。如果要讲道德,也必须以自由为前提,被强制的道德不是道德,是奴役。
    
    

《我们怎样阅读中国》 苏小和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第一版 (图片来源:中华读书报)
    认识苏小和兄是在一个网上的诗歌论坛里,那时候,我们都还是文学青年。中国的诗人们平日见佛杀佛,一旦碰到民族国家的菩萨,立即纳头便拜。有次不知因为什么事情,论坛上又充满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声音。我退避三舍,隔岸观火。这时,看到一个网友坚持不合时宜的观点,遭到那些极端民族主义诗人的无情打击,依然不屈不挠、不愠不火。我自忖没有这么好的修养,在佩服之余通过站内短消息向这位网友表达了结识的愿望。不用多说,他就是苏小和。
    苏小和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常识的诗人。那时候,我只知道他是诗人,觉得他把写作才能都用在诗歌上,意犹未尽,就撮合他和《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的戴新伟兄认识。他随即写了一篇关于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书评。那篇书评刊出之后,迅速被各个网站转载,激起一番热烈的讨论。后来,苏小和告诉我这是他写的第一篇书评,再后来,我才知道苏小和早已是知名的财经作家,进入事倍功半的书评领域,于名于利都是很不“经济”的选择。他为了写余英时先生的书评,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十卷本余英时文集通读了一遍,这种功夫让自认为对书评还算认真的我都觉得有些过分,如此敬业又如此不计工本,其他的书评人还有活路吗?
    后来,我和几个朋友做一份免费派送的电子读物“独立阅读”,苏小和是当然人选,从此插翅难逃,每个月都在百忙之中撰写一份经济类新书报告。我从文学青年转型为思想青年(或思想中年)之后,在自己关注的文史领域之外,最为关注的是经济和法律。这一方面是问题意识使然,关注中国问题,不可能不去思考自由市场和宪政制度;另一方面,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也受到苏小和的不少影响。他在文章中对于自由市场的很多论述,和杨小凯、陈志武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解答了我的很多疑问。
    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最常见的是“误把法家当法治”。雷厉风行、六亲不认、铁面无私常常被视为改革者的美德,然而,这更有可能是回到两千年法家铁腕的老路上。法家崇拜加上读经热,成了“儒表法里”的旧调重弹。我对读经热不以为然,但对中国文化中的儒家传统颇有好感。在我看来,儒家之所以与法家勾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儒家重义轻利留下的空白,需要法家来填补。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向他求教利国之策,孟子回答说:“何必曰利?”对内圣者来说,重义轻利是基本底线,但是对其他听众而言,这是道德口号。不管君还是民,面对孟子和商鞅,可能都会更喜欢后者。曾有铁面执政者看到商鞅的事迹潸然落泪,这个执政者深得人民爱戴,在知识界也口碑甚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