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家国书》:走读中的百年家国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文汇读书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家国书》 王旭烽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年出版
    图片来源:资料图
    王旭烽的文学新著纪实作品《家国书》(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开篇就诠释了“家国”的概念:中国人的国家构建是由家开始的。“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的正是“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正是出于家与国之间的这样一种构建关系,王旭烽选择了浙东宁波鄞州的四大家族,他们是笃信教育救国的马氏家族、实践科技救国的翁氏家族、投身革命救国的沙氏家族和以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沈氏家族。这四大家族恰好串起了百年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风云际会。
    王旭烽之所以选择百年家国作为时代坐标,是有自己的思考的。她说:回望我们的家国,百年,作为一个整体的时间阶段,出现在我的历史年表中。我意识到,当我想要认识这三十年时,我必须首先认识六十年,而当我想要认识六十年时,我还必须首先认识这一百年。因为,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幸福,从衰败到强盛,二十世纪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是一个最为奇特、最具有变化、最有张力的世纪。
    我们看到,整部书的框架就是一个在故国家园上寻求追溯的过程。当作者在浙东及中国大地上行走之时,我们也在她的《家国书》的字里行间走读。作为一部非虚构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在以清晰鲜明的实证来夯实她对时代进程的注解。作者遵从了母亲的意愿,踏上了走访母亲青春岁月的路途。而这条家国之路,则是通过沿途邱隘盛垫的马家、高桥石塘的翁家、塘溪沙村的沙家和钟公庙的沈家的寻访,而最终到达目的地的。作者将一路而来的所睹所思所行所寻,以四封写给母亲家书的方式公开发表,以此构成了全书的形式和内容。
    而读者随着作者一路追溯而来,亦发现了那些我们曾忽略或熟视无睹的事物,它们原来竟然有着如此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比如书中重点介绍的教育世家邱隘盛垫马氏家族,就是作者通过不停的走访,包括对马氏故居的发现、对马氏书籍的解读、对马氏后人的采访等一系列行动,得以呈现的。其中“一门五马”中的二先生马裕藻,当过十三年的北大国文系主任,在留学日本期间曾师从章太炎先生学习文字音韵学,曾领衔与鲁迅、许寿裳、朱希祖等人提议国语的第一套“注音字母”,使中华民族在书同文、车同轨两千年之后,得以语同音,为汉字正音、国语传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四先生马衡以其十七年的故宫博物院院长而声名天下,这位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在抗日战争期间成功保护国宝西迁,堪称我们时代的英雄。五先生马鉴则为著名的教育家,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国文系主任,香港大学文学院教授,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他的儿子马临,便是后来的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七先生马准则以民间风俗研究见长,是现代史上梁祝文化研究的先驱。他曾在京师图书馆工作六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教授文字学和目录学。九先生马廉曾任北平孔德学校总务长,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曾继鲁迅先生之后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后曾主管孔德图书馆。他的“不登大雅之堂”藏书捐赠给北大图书馆,使北大图书馆的小说戏曲收藏举世闻名。2004年,北大图书馆曾为这光荣的“一门五马”举办了五马纪念展。但“一门五马”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局限在研究者的小范围内。
    2008年秋天,作者找到了马家的故居——墙是灰砖墙,壁是木板壁,瓦是黑片瓦,一溜七八间,最外的两间还保留着原貌——这便是“一门五马”之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座教育救国的活化石之门。马氏故居的重新发现,为《家国书》中传递的教育救国理念抹上了浓浓一笔。
    早在十八年前,作者就几乎走遍浙江山水,写下了数万字的中篇报告文学《革命行》,沙氏一门兄弟的革命遗存就在那时纳入作者的心田,作者因此才得出了这样的感慨: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超越个人情感的士子精神,从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固有传统。“家国”两字,在中国人心中重逾千钧。如此,精神有了归属,生命乃有意义,中国人短暂而有限的生命,就此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无限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