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战争》 王树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出版 王树增已经以《朝鲜战争》、《长征》等厚重之作,竖起军事文学写作的标高。从非虚构写作类型看,王树增所写为“史志”。这一类写作在近30年的报告文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有些作品因历史材料的曾经尘封,而以其揭秘性获得了写作的价值,“打捞历史”,自然建立起一种题材的优势。但是显然《解放战争》在整体上已无这样的题材优势,相反这样眼熟的题材处理不当就会弱势尽显。 《解放战争》给读者的第一感觉是作者十分注意作品的“展开艺术”。叙述解放战争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作者需要选择一个存在于历史之中,又能以新鲜别致的差异化吸引读者眼球的“进入”方式,从而展开对于波澜壮阔历史的叙说。 王树增对解放战争有着自己的认知,他以为:“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这其实也表达了《解放战争》主题的基本义项。但在作品中作者并没有更多地直接言说,而是通过具体的叙事加以表现。按照一般的战争文学叙事模式,可能只是就军事言其事,而《解放战争》则特别注意了通过材料的组合处理,强化了对于战争内在规律的叙事解读。如第三章“农民厌恶马师长”和“姑嫂二人忙点灯”两节,分别写了鲁南战役和莱芜战役,作品当然主要叙述战役谋划、战役过程以及结果等,但同时根据其中的情节,接续了解放区人民支持人民军队的生动故事。 此外《解放战争》在叙写重大事件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导入有意趣的细节。如“胡宗南:为人民服务处”写胡宗南攻占延安后,“开设了一个‘为人民服务处’”,“挂牌那天很是热闹”,又是发救济金,又是发棉布,发米等,“胡宗南发现这样下去实在难以承担,而更重要的是民众依旧不说国民党的好话,所有的服务内容只好停止”。这一细节不只新鲜生动,而且具有复合的表达意义。又如王震与被俘的旅长,“他们‘互通姓名,一如朋友相见’”,晚上一起吃晚饭,谈天,“几个小时之前还和身边的这个人拼死厮杀,而现在却如同兄弟一样睡在一条炕上”。这样的细节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中是未曾有过的。人性的美好之光在这里熠熠生辉,温暖着读者。 以往的战争非虚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写作。作品价值取向的预设制导着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乃至语言的运用。这多少导致作品叙事的简单化和模式化,更为要紧的是这样会使作品失去历史非虚构叙事的应有的真实品格,从而失去它的读者。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像解放战争这样的叙事可以“袪”意识形态,事实上《解放战争》选择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推出,并且作者“我写这些,就是为了给现在的年轻人看的”目标读者的考虑等,都表现出中国现代史教育、爱国主义感染的意味。但这样的意味并不是以一种先在的外加的方式出现的,而是自然地客观地包含在作品具体的叙事之中。作者摒弃既成的意识形态叙事的套子,而是在回到历史现场时真实地再现历史。作品大写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胜利,也不回避对大同、集宁战役,南麻、临朐战役,四平战役等许多战事的严重失利的实录。对于国民党也没有一味地揭露他们的凶残不仁,如写济南战役时国民党守军司令官王耀武在守城无望时,“命令将所有在押犯人全部释放。对于关押的共产党员和俘虏的解放军官兵,军官发给金圆券五元,士兵三元,全部送出城区一个也不许伤害”。这样的“中性化”叙事使《解放战争》具有一种充分的历史信度。这样的信度生成了作为非虚构军事叙事重要的历史品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