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家辉,生于1963年,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自称为专业读书人 最近一次整理书架,发现藏书中除了李敖,竟然就数马家辉的最多。从最早的《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到最近的《日月:源于异域的哀乐心情》,我已陆续买了7本。 1 读马家辉的滥觞纯属偶然。大学时候我研究李敖,查到一本名叫《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的书,作者名叫马家辉,一开始只是出于研究需要而读,未承想一发不可收。李敖是个“问题人物”,为出《消》,大学生马家辉成为学校“教官”(类似内地的辅导员)的重点看护对象,每每拉出去做思想工作。这也算是他为实现理想做出的“牺牲”了。 后来我专程到书店去买马家辉的书。那一年正值他的两本影评集《江湖有事》和《爱恋无声》出版。这两本本是同一套书《目迷·耽美》的两个分卷,前者写黑帮,后者写爱情。 我觉得,三流的影评,会告诉你电影的内容、背景等;再好一点的,能告诉你电影的中心思想,可算二流;而一流的影评,不顾这一类知识性的内容,作者只借评论电影之机延伸开去,把影评写成一篇百科全书式的文章。这需要影评人拥有很高的学养,所以这人群很小,马家辉可算一位。 他的“黑帮情结”,我是读了《江湖有事》才知道的。“惨绿少年时代,不是黑社会,却常幻想自己是黑社会,偶尔也对同学谎报自己是黑社会。”可惜书读得太多,书卷气重,马家辉最终无缘做黑帮,只好纸上谈兵。 2 我觉得自己跟马家辉冥冥中有点缘分,联系这缘分的正是他的书。去年下半年,我第一次去上海季风书园“朝圣”,因为行李多,所以决定只买一本作纪念。一进门就看见他的新书《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摆在那里,立刻解囊相购。我把此书看作是“男性中年焦虑症”的产物。马家辉在《自序》里说:“最近几年对时间有了近乎神经病的紧张,总觉得不够用,总觉日子过得超快,怎么感觉上刚起床,一转眼,已是凌晨两点,又是应该上床的时候了?”时光荏苒,老之将至,不免唏嘘。 去年暑假回香港探亲,见到他的新书《死在这里也不错》,想买来着,但一看标价要港币88元,瞬间打消念头。后来证明我当时的退堂鼓是正确的,今年年初内地出版了该书的简体中文版,价格不到港版的三分之一,大快人心。 《死在这里也不错》是一本游记。我是最不喜欢旅游的人,但足不出户又想尽知天下风光,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游记。书中有几篇写北京的文章触动了我的一些神经。 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似乎没有任何一位香港文化人不喜欢北京,空间大,机会多,最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可以非常多元化,不管你属于哪类人,总能在此遇见同类。”我没去过北京,但被这段话说得怦然心动,心想:这些香港文化人,从陈冠中到马家辉,从林奕华到梁文道,一个个接踵北上,原来都是抱着这个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