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撞车》:世界逐渐开花绽放成伤口(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网读书频道 佚名 参加讨论

    无论是巴拉德的小说还是柯南伯格的电影,都塑造出一个敌托邦(dystopian)的世界。高速公路和巨大机场组成了我们的社会,对这钢筋水泥交错的世界而言,车早就超出了运输工具的范畴,升格至人类猎取快感的机械。这快感既非娇妻美婢的肉欲之乐,又非高速飚车的刺激之爽,而是一种企图逃脱现代文明主宰的、具有自我毁灭性的黑色快感。小说中的人物将撞车视作快感的源泉,便促使肉体的愉悦和死神的诅咒紧紧相衔。
    而书中的物象“车”亦被赋予了更加复杂、深刻的涵义。一方面,作为现代科技的成果,车不仅仅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战利品,而是对身体的致命解构——它不是一个帮助人类位移的中介,而是催命的死神载体。当书中人物为求快感而粉身碎骨之时,其身躯被无数金属支架和铁线缝合一处,成为一个没有器官、更别说残存器官快感的肉体,它完全由机械、轴承、辅助装置和伤疤构成。而恰恰又是这样的金属躯体,断绝了人类逃遁的可能性:当每个人都坐进车的牢狱之后,公共道路便隔离出无数个不相关的小小私有空间,而当他们相撞时,肉体、机器和塑料便会接触、冲撞,最终互相摧毁。此刻,一种怪诞却又致命的联系建立了。这或许是小说家和电影人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悲观看法。
    他们站在人道和反思的基础上,忧虑着人类的现状和道义的未来,最终意识到了一种东西,正是这东西让物质出现问题、让精神出现异化:科技理性。这是一种迷恋,一种狂热的迷恋,迷恋高科技,憧憬现代文明,进而盲从着某种人类秩序。
    这部小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那时的西方社会正渐渐走进后工业时代。而同时期的英国社会学家Z.鲍曼(Z.Bauman)一直在反思现代性的弊端,他的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曾如是写道:“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技术的道德中立地位、社会管理的工程化趋势,正是现代性的这些基本要素,使得像大屠杀这种灭绝人性的惨剧成为设计者、执行者和受害者密切合作的社会集体行为(行动)。从极端的理性走向极端的非理性,从高度的文明走向高度的野蛮,看似悖谬,实则有着逻辑的必然……”
    车象征着消费资本主义中私人财产的不可侵犯性,一度曾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某种观点认为,车既是消费社会的动力所在,又是消费社会的写照,不仅把人们运送到工作地点,更是人们消费欲望的客体。车是理想的消费品,给那些离开家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移动的家,既提供了个人空间、私有财产的安全感,又提供了一种被移置的冒险感。而当车祸和堵塞发生时,无论是从机械、交通还是贸易的角度讲,都造成了现代社会体系的混乱,使所有的交换和流通被迫中止。这同时亦象征着车中私有空间的崩溃。当发生车祸时,人们只能走出车辆,开始互相交流,在公路上形成一个短暂的公共空间。这一刹那,某种社会阶级壁垒被打破了。
    因此,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的文字狂欢之后,我们简直无法为此书打出一个确定的分数。我们一方面憎恨这放肆大胆的性爱模式破坏了人类的爱和生活,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不得不对作者敏锐而尖刻的表达感到难以抑制的尊敬。
    对科技情色的探讨,使这本书必然毁誉参半,也注定是一部一些人打满分而另一些人打零分的文学经典。难怪苏珊·桑塔格说这是“当代小说中最具智慧的声音”。巴拉德用歪曲的清醒审视着所有我们想问的,却没有答案的复杂问题。这些社会精英用撞击覆盖的创痛在作者笔下被准确地剥开,它们是他通向真实世界的切入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