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口述》,[奥]卡夫卡口述,[捷]古斯塔夫·雅诺施记录,赵登荣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3月第一版,19.80元 很少有一本书像《卡夫卡口述》那样,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一股气息的扑面涌来。 酝酿如此气息的是这本书的“前言”——“本书的历史”。尽管“本书的历史”那篇文章没用“前言”作标题,但是它却占领了一般图书编排体例中“前言”的位置,而且叙述的又是惯常属于“前言”的内容,更不容忽视的是它调遣着裹胁在文章字里行间的偏激、愤慨,劈头盖脸给读者迎面一击,似乎要让那激愤之气息,蜂拥而至,激荡、弥漫、扩散,包孕读者的整个身心及感觉空间。 那激愤之气发端于本书的作者之一、捷克作家雅诺施。此人与卡夫卡原本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然而,1920年当时年仅17岁的他以敏锐的青春年华,感受着自己与当年37岁的奥地利著名作家弗兰克·卡夫卡的结识,记录着那些岁月里智慧的“孤独者”卡夫卡的言行心态。雅诺施的这些记录原文保存在自己的一个灰色笔记本里,在卡夫卡去世后,那灰色笔记本一度不知所终,多年后又被找到。“本书的历史”就是记叙那灰色笔记本的失而复得,以及在此期间雅诺施的坎坷经历和复杂心境。正因为雅诺施的这些记录原文,形成了《卡夫卡口述》的原始文本,这篇“本书的历史”才能摆脱喧宾夺主之嫌。由此,雅诺施叙述自己的坎坷经历和复杂心境时那份一度焦灼的激愤,也已经先入为主地营造着一片感染读者心绪的气场。同时,那册灰色笔记本留存的记录文字,沉浸于雅诺施回忆的色彩里,犹如仿佛尘封的岁月灰烬被轻轻拂去,施施然展露原貌的历史遗址,让如今展卷阅读《卡夫卡口述》的人们,平添一份敬畏心和赞叹感。所以说,有些书的“前言”是可看可不看的,《卡夫卡口述》的“前言”——“本书的历史”尽管散发着一股“唯我独占”的偏激气息,却是你不得不读的。 其实,这份敬畏心和赞叹感在当年就萌发于雅诺施那青涩而敏锐的心灵里。因为雅诺施的父亲是卡夫卡任职于布拉格工伤保险公司的同事,雅诺施结识了自己仰慕已久的作家。雅诺施将卡夫卡奉为“圣徒”、导师。《卡夫卡口述》的笔触几乎原汁原味保留着雅诺施与卡夫卡结识、交往那段光阴的氛围。在这本书中人们可以领略卡夫卡的智慧结晶,有缘欣赏他才华横溢的思维触觉;它记载着卡夫卡的睿智语言,描绘了他的心绪神态,具有立体的效果,比一般的肖像画和照片更富神韵。说《卡夫卡口述》与《歌德谈话录》地位相仿,也是确切的。因为《卡夫卡口述》记录的,是卡夫卡生命最后4年之生活片段,也是卡夫卡人生夕照的华彩乐章。其中有不少言简意赅的格言、耐人寻味的警句,都闪烁着卡夫卡智慧独特的光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