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路遥的《人生》,我是在1984年的一间乡村中学的操场上,看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其时,我正在读初中一年级。至今记得电影结尾的情景:高加林背着铺盖回到黄土高原。操场上的大部分观众都静静地待在那里,没有意识到电影放完了。只有我的政治老师很清醒地告诉大家,电影放完了。接着,我听见他奚落高加林的声音:活该!忘恩负义的家伙。观众当中也有叫骂的声音:又一个陈世美!…… 但奇怪的是,年少的我对高加林却恨不起来。在我看来,虽然他辜负了农村善良貌美的女朋友刘巧珍,但他和城里同学黄亚萍似乎更般配的一对。我更多地在想:他以后的路怎么走呢?带着一丝疑惑,我在大学专门去图书馆借阅了《人生》;工作后,我也在地摊上专门买了一本《路遥获奖小说选》(里面有《人生》一文),多次阅读。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开放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复杂的农村知识青年。他身上既保存着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也有着不同于祖辈安分守己的本分的性格,他勇于向命运挑战,与时俱进,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其常常困惑不已。 作者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乡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像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的问题。 可以说,《人生》反映的是如今50岁左右的一代人的故事,是他们经历的概括和思想的形象化展示。如今,事业之路早已没有了《人生》所反映的单一和狭窄,婚恋的选择也没有了昔日那沉重的道德的枷锁,高加林式的人物再也不会被人冠以“陈世美”的骂名。但我觉得《人生》抛出的问题仍值得我们思索,这本书仍有阅读的价值。时下,城市化进程大踏步迈进,涌进城里的“凤凰男”与“孔雀女”或“凤凰女”的故事远比《人生》中的故事复杂。当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怎样权衡事业与爱情的天平,怎样审视曾经的传统道德,这些都是进城的“高加林”和“刘巧珍”还有生于城里的“黄亚萍”们所回避不了的。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个中道理也是《人生》仍值得今天的我们阅读的理由之一。(郭新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