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茶道青红》:重述晋商故事(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中华读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要回答这些问题,语言是个关键。在我看来,一个作家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来讲故事,绝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改变,而是写作者文化立场、身份认同的最佳证明。自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在走一条不断西化的道路。文学体裁、审美标准、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无不取法于欧美。发端于欧美的种种文学流派、思想潮流,轮番在中国上演,并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标准。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史,几可看做是欧美文学的“副本文学史”。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这样的集体无意识当中,争当“副本”以为最高的荣尚,几乎一直是当代文坛的主调。很长时间以来,自觉不自觉的欧化翻译腔,一直是中国文学的致高典范。成一兄当年就曾尖锐地批评过中国内地文坛到处泛滥的“副本文学”。并非别人的文学不好,别人的文学非常好,而是在一味的模仿中丧失自己不好。并非别人的主体性不好,别人的主体性很好,而是在一种别人制造出来的全球化等级中自我殖民非常不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已经一个多世纪,我们是否可以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能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吗?我们能写出一部地道精彩的中国小说吗?
    在我看来,“建立现代汉语的主体性”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未能完成的历史命题。或者说,一百多年来,这是一个一直处在完成过程当中的历史命题。而所谓主体性的建立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对现代汉语的自信心。在成一的晋商小说中,在成一从容不迫、淡定自信的叙述中,我不但看到了感人的故事、湮没的沧桑,更看到了一个写作者对母语坚定不移的自信。
    以新白话回答当下的全球化语言淹没,以历史人物的人性探索对照“普遍同质的消费时代”的人性溃败,借此而把被历史湮没的存在演变成此时此刻的当下叙述,演变成一种当下的参与和批判,这是成一晋商小说背后不断翻涌的最为可贵的精神激流。
    毕竟,小说不是理性判断,故事不是真实再现。凡俗琐碎、生生不息而又包罗万象的生活,有如我们头顶深邃的星空,谁也无法料想出它到底能给我们怎样的幻灭和重生,谁也无法料想出它到底能给我们怎样的绝望和启迪。
    二十五年前,凭着一股年轻的热情和勇气,我和蒋韵踏上了“走西口”的路程,沿着当年晋西北农民走西口的路线,在荒村野岭中徒步踏勘,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等到行程结束时,站在察右中旗广昌隆公社,黄羊沟村起伏辽阔的旷野里,面对着后大滩的张家老坟,面对着百年前黄羊沟的拓荒者,所有关于“走西口”的浪漫和简单想像,都变成一种难言的自惭和羞愧。两个猎奇者,被历史的真相,被黄土掩埋的沧桑深深地震撼,深深地打动,久久不能平息。
    来到实地我们才明白,所谓广昌隆、广义隆,当年都是以山西商号的名字命名的“地庄子”,山西商人不断地从蒙古贵族的手里买地,顽强地北上、西进,于是才有了广昌隆、广义隆这样的地庄子,随之也才有了走西口的拓荒者,有了内地的农耕技术、风俗习惯、方言口语的慢慢渗透和相互交融。历史这两个字,真不知湮没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真实。因为有这一层切身的感受,才愈发觉出《茶道青红》的难能可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