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句顶一万句》:只为说一句话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中国教育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通过各种错位与巧合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劣根性。这部小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寓言,也是一部乡村中国的心灵史。
    作家刘震云新近推出了一本长篇小说,名字叫做《一句顶一万句》。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叫杨百顺的农民,杀过猪,种过菜,为了寻找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离家出走。数十年之后,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又回到了延津。
    延津,其实就是刘震云的家乡。刘震云将故乡作为故事展开的舞台,但是刘震云小说中的延津,又不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延津。在这本书中,很多人可以在里面看到自己故乡的影子。刘震云试图展示给我们的是一部乡村中国的心灵史。
    这本小说的语言很干净,给人的感觉颇有几分赵树理《李有才板话》的味道。它的叙述娓娓道来,就像一个乡下老头儿在讲古。
    在这部小说中,各种各样的错位与巧合俯拾皆是。比如杨百顺的父亲老杨,一直拿老马当好朋友,可是老马却一直拿老杨当傻子。老杨事事找老马拿主意,老马在内心受用的当儿,却并不曾忘记给老伙计出馊主意。但是,老马的种种馊主意最后却给老杨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比如开豆腐坊的老杨,听说城里的老秦要给女儿招亲,不论贫贱。他居然“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为儿子求亲。面对不知天高地厚的老杨,老马鄙视之中又掩藏着几分刻薄,于是他怂恿老杨去完成在他看来根本不可能成功的求亲“事业”。但是,结局却让所有的人感到意外,老秦和老杨居然成了亲家。
    刘震云笔下的人,似乎总是不能互相理解。大家的心头覆盖着厚厚的尘土,彼此之间有着很深的隔膜。在乡村中国的大背景下,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大堆心事,每个人的心头都沉甸甸的。大家互相折磨,缺乏最起码的诚意。在故事里,如果提到一件事情,马上就会有人想起一大堆事情。两口子之间拌嘴,往往要把十多年前甚至祖宗八代的往事翻腾出来,仿佛将对方(以及祖辈)往日的丑事晾晒出来,自己就掌握了话语权。
    事情就是这么荒唐。在这个故事里,几乎每个人都不了解其他人,几乎每个人心里都有疙瘩甚至仇恨,几乎每个人都有一肚子心事,又几乎每个人都不懂得理解和宽容。这恐怕不仅仅是刘震云笔下的延津生活。放眼整个中国的乡村,人与人之间的你撕我咬也同样是现实的和实在的。中国人的孤独和缺少包容与理解的痼疾,或许可以说是农业气息浓厚的国度里的一种精神常态。这种文化生态,透露出一种赤裸裸的悲凉和哀愁。
    有一天杨百顺发现自己的老婆与人通奸,决定要捉奸。但是,在现场,“奸夫淫妇”并没有在干苟且龌龊的事情。两个人聊了一夜,滔滔不绝。这让杨百顺意识到,妻子的出轨,原因不在别人,而在于他们夫妻之间缺乏沟通,没有共同话题。而婚姻是现实的,缺乏爱滋润的日子却必须继续下去。
    “一句顶一万句”据说是“文革”初期林彪对毛泽东的一句逢迎之词,但是在刘震云这里这句话却别有深意。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的关注和挖掘,使这本书成为一个传统中国社会的寓言。(冯磊)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