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争夺民众记忆 原来是为权力合法性(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南方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谣言即是一种对官方发言的反抗。当官方试图确立唯一正确的声音时,谣言的传播形成了一种破坏性的“反权力”,提供了另一套大为不同的叙述和记忆,从而大大动摇了官方发言的可信度和合法性。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历来越是在官方寻求单独主宰社会声音的紧要时刻(最典型的是战时和瘟疫暴发时期),具有政治意味的谣言传播越是广泛和危险;相反,在一个开放的公民社会的言论环境中,任何谣言反倒很难获取信任和传播。这一事实提醒我们:依靠一套自上而下的系统控制社会记忆的做法,其合法性的效果往往不如公民社会自下而上自发凝聚的社会共识。
    在极端的年代里,政治机器会提供一种重构的记忆来取代个人的记忆。1939年苏联在卡钦森林中枪杀2万多名波兰军官,数年后这个坟场被德国党卫军发现,苏联对此矢口否认,并坚持这是纳粹自导自演的污蔑。二战后这段历史成为波兰国内的政治禁忌,受害者的家属要么认同苏联的说法,要么只能将之深埋在心底。这种“有组织的忘却”事实上是政治强权对个人权利和民族意识的剥夺。在这种黑暗年代中,无论是个人、民族,还是一个社会,要维持和坚守自身存在的印记,就必须抵抗忘却。
    因此,徐贲在书名中提出的那个问题“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其答案是人本主义的:人需要记忆的原因正在于作为人的那种意义。虽然同是谈论社会记忆的政治哲学,但他的侧重点与王海洲颇为不同:他是在纳粹时代的制度性罪恶的极端条件下,谈论出于维护人的尊严的需要而真实见证个人记忆的必要性。在20世纪的极权机器下,人类历史第一次面临这样的恐惧:再也没有人真实地见证过去。因而个人的真实见证就具备了一种形而上的抵抗意义。如果没有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事件当事人的记忆,这种可贵的集体记忆就将在根本上断绝。我们需要宽恕,但宽恕并不意味着忘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