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黄仁宇《缅北之战》:直播一场战争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大洋网-信息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缅北之战》 (美)黄仁宇 著 新星出版社 2007年4月
    我读许倬云,总觉得他是一个对母族文化满怀感情的世界公民;读黄仁宇,总觉得他是一个有世界眼光和现代治学方法的中国人。许倬云将自己放置在了人类之中,他的中国史就是世界史的一部分,两者没有本质性的分判点。黄仁宇拥有现代的治学方法,但他在自己的研究著述中,渗透了自己的血肉情感以及对中国的关注。我不认为这里两人有高下之分,两人以各自的特点感染读者,给读者以教益。
    当年读《黄河青山》,老是感觉到黄仁宇字里行间的国恨家仇,那种壮怀激烈力透纸背,似乎要从书里站立起来。他生活在美国,但他似乎须臾没有离开过中国,我曾用“在场感”这个词形容黄仁宇,就是这样,没有别的词语可以形容。
    我也曾猜想,这是为什么。其中有一条,我想这必然是黄仁宇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缘故,他目睹我族的衰弱、落后、贫穷,目睹战争的死亡、鲜血,因此他无法将自己的思考从这里移开。这跟许许多多的中国学人一样,他们的追求与努力,其实都可以归入一点,就是传统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黄仁宇有此经历,他的治学,就有一个指归,即在追求中国走向现代之路,我族同胞,不再受到来自各方的欺凌,而获得活着的尊严。
    黄仁宇有很多论述,我都服为确论。比如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仅有一个现代的脑袋,更多的是一个传统的身体。从工业基础到管理模式,中国都还在一个前现代社会,那么,要跟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的日本打一场现代战争,怎么不艰苦卓绝。金庸小说中写汉人抗击蒙古军队,有一个说法:我们汉人多,我们十个打他们一个,难道还打不过。也很难说,宋代我们是一个文人政府,汉人的军事组织,根本没法跟蒙古铁骑比。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未完成现代转型,一个农业社会,怎么才能打赢一场现代战争呢?没有铁路,没有成型的重工业,没有现代的军队管理模式,我们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堵住敌人进攻之路。战争之惨烈、我民族战士视死如归之精神,确实可以用可歌可泣来形容。幸而我们在战争中成熟,加之艰苦卓绝之精神,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个胜利,来之不易。
    近来读《缅北之战》,可以说对黄仁宇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因而对他的中国人情结更有同情之了解。
    如黄仁宇所言,书中结集的文章,多在《大公报》、《军声》等报刊发表,这相当于前线战报,黄仁宇更多地从乐观的角度描述。不过我更看到中国军队的成熟。这个军队的成熟,也即是民族走向现代的一个表征。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我们古老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逼得我们要用一万倍的勇气、一万倍的努力,去完成自身的转变。从这个角度讲,战争也有其附带的作用,成为促进我们现代化转型的动力。只过这个动力,太残酷了些。
    有美国的支援,缅甸远征军有空军,有装甲车,有无线电。风云际会,所有的努力不曾白费,终于获得战争的胜利。
    王康先生近来一直在凤凰卫视讲抗战,他很强调华夏民族的精神力量。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面对危急关头的时候,总有民族脊梁站出来。但我更认同黄仁宇先生的说法,现代转型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现代转型,当然包括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也包括工业,也包括文化。
    与《黄河青山》相比,《缅北之战》对战争的报道,就像是现场直播,处处充满血与火,充满紧张、充满硝烟,黄仁宇自己就在战场中负过伤,可以说这是第一手的战争资料。《黄河青山》写作时,黄仁宇已经垂垂老矣,笔调更为客观冷静。但这两本书是可以互相参看的。在《缅北之战》附录里便收录了《黄河青山》中讲述缅甸远征军的那一章。与《缅北之战》相比,《黄河青山》反思更多,他写到了决策的失误,写到了更多的死亡、鲜血、痛苦、磨难,更多的是一个个体,在面对巨大的战争时的身不由己、无能为力。
    那些胡康河边的尸体,可能是日军,也可能是我们同胞,相同的是,他们都葬身异国他乡,而他们的亲人,也许还在屋檐下盼望他们回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信息时报)
    >>>>点击阅读连载《缅北之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