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要个孩子》,茱迪丝·耶特林德 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0月,定价:15.00元 文/姬十三 我的同龄人终于开始有孩子了--这当然是指男同学们,女生们早就走在了前列。前几天一位朋友发来短信,"有了个六斤七两的男孩,欣喜若狂,这种感觉很奇妙",我看着短信,也觉得很奇妙,但就是没法体会他的感受,只能想起另一个爸爸朋友的话,他说他之前很不想要小孩,但真有了孩子以后,"觉得心定了,踏实了"。 前阵子遇到几位育儿杂志的编辑,我出主意说,父亲在育儿上的角色是空缺的,但事实上,做父亲的感觉还挺奇特的,他们未尝不关心孩子,只是无从做起,那么能不能唤起人们的这种需求,做一本给父亲看的育儿杂志。编辑说,母亲们通常比较闲,三两好友聚在一起就开始唠孩子经,很难想象几个男人在饭桌上讨论应该怎么养孩子,这条路子行不通。 不过,其实男人真的不只是送出一些液体,就收获一个孩子。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证实,男子在当上父亲前后,体内发生重要的生理反应。 男性也有充满母性的妊娠反应。这种现象早就被观察到了,在等着孩子出世前,有的男人也会"害病",他们恶心呕吐、失眠、体重增加,总之怎么像怎么来。在某些古老地区还保留着一种古老习俗,苦娃达,父亲在孩子出生期间要卧床,就像孩子他妈一样。 研究者还证实,男人们也会像女人一样,通过改变体内的激素水平,来迎接父亲时代的到来。就像怀孕的妻子一样,他体内的皮质醇和促泌乳激素会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在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周,睾丸激素的水平会跌落三成。这些变化都是为了下一代--较低的性激素水平让他们更安心地照料孩子。如果睾丸激素依旧维持在原先水平,他们或许会更乐意去沾花惹草,这些激素的变化还让他们变得更为慈爱。 话说回来,拥有这种奇妙的感觉,对一些人来说轻而易举,对另一些人可能难若登天。有数据称,每六对男女中,就有一对遭遇过不孕不育的困扰。有别于丁克人群,这叫"非自愿不生育"。前阵子读到一本书《我想要个孩子》,是荷兰的一位女编辑写的,她的愿望很简单,"想要个孩子",却就是实现不了,流产、宫外孕、失败的人工授精,令她开始对生育恐慌,回避一切关于生育的话题。生育失败者通常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毕竟,"不愿意"和"不能"是两码事。男人也同样会面临这样的压力,人工授精也未必管用,虽然精子会依靠自己的力量游向卵子,但若精子有瑕疵,就只能选择试管授精,甚至让精子依靠外力植入卵子,然而这样的技术成功率并不高,而且价格昂贵。在经济、心理、生理的多重压力下,男人也很难抗得住,时代不同了,大家都门清,不能再假装把责任都推给女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