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农民帝国》触动转型“痛点”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解放日报 亚明 佚名 参加讨论

    蒋子龙的新作《农民帝国》,笔端奔流着作者炽烈的、心疼的、悲欣交集的江河水,似苦泪四溢,其间纠结了一团团农民式狡黠而天真的“幻像”。
    在奏过1980年代工业改革的强音之后,蒋子龙在小说领域虽偶有斩获,却渐渐淡出了读者视线。而这次的《农民帝国》,他将视线转向土地,“把土地看作一册巨大的历史文本,一方由历史遗骸积压成的文化化石”(赵园:《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我们知道,乡村既是人类最古老最牢固的根系所在,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缩影。乡村总是不断被作家所解读,所诠释,成为资源基地和精神原乡。蒋子龙和笔下的农民郭存先等数代人一起,营造了一种新的“幻像”———在对自己建立的强大经济实体的把握和控制中,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统治者”、土皇帝。
    郭存先最初的人生目的只为活命,后来变得富甲一方。在发迹的漫漫长路上,他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招儿都使过。他本是一个本质善良而勤奋的普通农民,不计名利、甘苦,这样一个好人,在从贫穷到暴富的过程中,却无法抑制自身的欲望在权力和财富中无限膨胀,终至深陷囹圄。
    蒋子龙把笔插得很深,他描写了蕴涵着农业文明形态的乡村和农民,在面对几十年纷繁变幻的现代化历史时所作出的必然反应。这种反应带来什么结果?我们该持什么态度?郭存先的悲剧恰恰提醒人们,现代化所栖停的原点不是肉体的狂欢、金钱的攫取,人作为一棵树,应该用智慧的绿叶烘托出精神的金果。对于郭存先们而言,“幻像”实际上更像一个患了偏执症的孩子的乌托邦,一个农民想像中的辉煌帝国,轰然坍塌、寂然不音才是最好的结局。
    回想当年,郭存先肩上背着一个帆布做的大木匠兜子,里面除了斧、凿、锛、刨等,就放了6个棒子面和高粱面掺和的饼子,一只搪瓷大茶缸子,手里提着一挂大锯———走南闯北砍棺材,只为活命。郭存先的“活命”哲学,像血肉触发的欢愉痛楚。而在此对照下,郭存先晚年的富贵则像个谶语,触动人心。对郭存先的人生迷失和精神错位,蒋子龙没有回避矛盾,他沉静而悲哀地发现,从迷乱的心到迷失的身份,虽然郭存先式的农民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现实转换,但骨子里的“土财主进城”的幽灵未洗,并最终走向畸形人生的不归路。在此,《农民帝国》具有了一种触动转型期社会“痛点”的穿透力。他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几千年旧农村和近十年新农村的深刻把握上,他希望救赎人性,他企图伸手挽留人心飞快向下坠落的速度。
    农民帝国的悲剧根源何在?是体制、文化使然,还是农民的本性作祟?作家没有回答。我想,蒋子龙仅有悲欣交集是不够的。只能说,他抛出了一个难题,所有被遮蔽掉的“意思”,在等待读者自行解答。
    (《农民帝国》,蒋子龙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