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追寻真理之光——纪念地球物理学家陈宗器(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战乱年代,陈宗器参加修建和主持了中国人自己最早的3个地磁台:南京紫金山地磁台、广西桂林良丰雁山地磁台、南京北极阁地磁台。解放后,由他组织领导编制的我国第一幅地磁图:"1950.0中国地磁图",则很大程度满足了国防与产业部门的急需。他在《磁偏角长期变化与太阳黑子数的关系》的重要论文中,将北半球佘山地磁台与南半球同纬度的澳大利亚Watheroo地磁台进行长期比较,提供了一系列有利数据,论文在当时学术界具有前沿意义。
    同时,他也是我国高空物理观测、综合研究的倡导者。早在1941年,他就为研究日食与地磁场的关系,带领陈志强等赶赴福建崇安,观测当年9月21日发生的日全食,拍摄磁照图86张,之后,又对福建进行地磁测量共13个点,观测日全食对地磁场的影响。发表了《日食电离层及地磁之相互关系》一文,研究了太阳磁暴与电离层;日食与地磁之关系。
    1955年我国开始筹备即将到来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工作,陈宗器作为中国科院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及秘书长,借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之机,以任务带学科,与当时国际科学界关心的问题同步,将地磁学科发展为包括地磁学、高空物理(电离层学、宇宙线物理学、臭氧与气晖、夜天光)、古地磁学的综合研究学科。正是他,让我国白家疃、西藏观象台成为综合性地球物理观象台。
    他还预见道:"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火箭的发射成功,开始了征服宇宙的新纪元,标志着苏联在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方面已登上世界高峰。我国为此项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必须对于'日地关系'问题及早积极开展重点研究,以适应形势的要求。否则,将来为星际航行需要宇宙空间的科学数据、日地关系研究成果等资料时,深恐届时还是一空二白,临时仍然措手不及。"
    他联络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邮电科学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武汉高空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一致同意将"太阳活动及地球物理相关现象的研究"统一编制综合性计划,由陈宗器任项目组长并负责撰写报告,最终被列入1960年地球所重大科学技术项目计划。他是我国日地关系研究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引领地磁向高空物理发展,为卫星上天打下基础。以上所有的这些,也只是他有生之年进行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极小的一部分内容。
    "从一块古老的石头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周边环境的许多信息。"陈雅丹说,"这就是父亲在古地磁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她的话,让我在惊讶之余,也有深深的好奇,因为,它从画家陈雅丹口里说出来,却带有明显的科学家的气质。这也许就是科学的魅力所在,也是科学工作者的精神和灵魂所在,他们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孜孜不倦地探寻和付出,而大自然,也毫不吝惜地向他们展示着一个又一个宇宙奇迹。
    "不过我在编书时,还是用了诗情画意的语言,比如第一部分论文集,我们将标题定为《我在地球上守望  那一刻光影划过夜空》,这个灵感来自父亲的论文《日食、电离层及地磁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光影幻化无穷,这成为了我画画的灵感源泉。"而我,在这时候,仿佛找到了天地万物的源头,艺术与科学最终是可以合而为一的。
    封面上的陈宗器黑黑瘦瘦,一双眼睛却闪着荧荧的睿智的光芒,这使我想起了天边的北极星,想起了那些纪念文章中人们对陈先生的描述与回忆。陈先生的口碑极好,是因为他的眼睛可以征服一切么?或者,是因为这眼神正坚定而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好吧,我们来"一起上路,让天地万象与我们同行",让我们随书中的陈宗器一同追寻永恒的真理之光。
    
    书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