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无力去“爱”:人类历史的必然结果?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香港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无爱繁殖,韦勒贝克,严慧莹译,香港大块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7月28日
    文/杨彩杰
    “他们最大的悲哀,不是性挫折,而是爱无能。”
    “人可以不热爱生活却要繁殖后代。”
    我们在许多作品中都阅读到关于城市的疏离与无爱,这种城市书写或许已成为一种陈腔滥调。甚至有人说在全球化景观下,只要删去作品中那些能够暗示城市名字的地标与街名后,现代城市如东京、台北、香港似乎并无不同。然而,韦勒贝克的《无爱繁殖》却以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法国历史、社会的演进,将城市、人情的面貌雕塑出来。这种“一座城市的诞生”的写作方式为城市、甚至人类的处境带出深刻的思考。
    韦勒贝克1958年生於法属留尼旺岛,是法国文坛当今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他被誉为继卡缪之后,唯一一个将法国文学重新放到世界地图上的作家。书中透过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同母异父的兄弟米榭和布吕诺,去展示现代人无力去爱的状况。这种无力去爱的状况并不是一般关於城市特质无爱、疏离的泛泛之谈,作者特别引用法国於1974年协议离婚法和堕胎合法化两条法律的确立,及战后法国相继出现的社会思潮如自美国传来的大众消费、存在主义、嬉皮士文化、性解放、妇女运动等的演变,去指出无力去爱,不是凭空而来的一种城市特质,而是人类历史的演变结果。这些社会思潮的转变,将个人从家庭伦理、基督教的道德观等团体思想最后的堡垒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正如米榭和布吕诺的共同母亲夏玲,经历了这些法国社会的变化,认为抚养婴儿的责任与个人自由的追求相违背时,就把两兄弟分别自小交托给各自的祖母抚养。这种行为於当时来说可谓前卫的象徵。然而,小说中间却以一个比喻去说明这两兄弟在缺乏母爱的环境下,没有一个透过肉体接触去营造亲密关系的典范,就像一个哺乳类动物,从来没有尝试经历透过母亲的气味和体温去确立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时,牠日后也不懂得如何去爱。故此,两兄弟日后虽然性格不同,却同样地无力去爱。
    这种无力去爱的状况影响米榭和布吕诺一生。成为着名物理学家的米榭在死前的手稿中更断言人类应该消失,应该制造一个新的品种,无性而且不朽,超越个人、死亡和将来。所以书中罗列了人类文明的种种尝试与崩溃后,认为“该改变的不是想法,而是基因”。这种乌托邦的构想,容易令读者联想到另一本经典之作──胥赫黎(Aldous Huxley)的反乌托邦之作《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 。《美丽新世界》的未来世界是一个秩序、卫生高度控制的地方,然而一群“野蛮人”却要求着不快乐、变老、变丑、性无能、罹患梅毒和癌症、三餐不继、时时为着不可知的明日而担忧、感染伤寒、被各种难言的痛楚折磨等种种经历自由生命的权利。《无爱繁殖》中米榭回应胥赫黎,指胥赫黎忽视了个人主义。法国六、七十年代种种解放个人的社会运动,包括经常以群体方式出现的性解放,造成极端个人主义,衍生出有性无爱的现代社会。而为了维护个人差异,社会将不断地加强竞争以致消费,最终反向吞噬个人本身。米榭认为要消除这个造成人类个性彼此不同的基因,因为这基因恰恰是造成我们不幸的最大原因。
    本书旁征博引,挪用数学、物理、生物、社会学、历史、哲学等不同范畴的典故,甚至自创一些不曾存在的理论,并成为韦勒贝克的洞见所在。韦勒贝克从历史、人类文明演变的层面一步一步地勾勒出法国城市面貌、人情的来源,甚至投射出一个可能来临的未来世界,为人类的处境发出警号,诚如本书的最后一句:献给人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