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云南知青悲情录:《杏烧红》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文汇读书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读松鹰社会推理小说《杏烧红》
    
    《杏烧红》是新近从网络走上书架的一部社会推理小说,引人入胜,又动人心扉。书名《杏烧红》三字出自中国元曲《喜春来·四季》:"海棠过雨红初淡,杨柳无风睡正酣。杏烧红,桃剪锦,草揉蓝。"意境凄美,很契合小说的内涵。
    
    推理小说近年来在中国书界逐渐升温,不是没有道理的。它们多数以凶杀、阴谋、侦破等惊悚刑事案件为题材,同时又针砭时弊,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社会推理小说,发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森村诚一的三个"证明",松本清张的《砂器》,都曾借助于电影,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大行其道,几乎无人不晓。
    《杏烧红》也是此类小说,故事发生在2000年中国南方,以深圳地产大老板胡国豪暴尸海滩开头,涉嫌人有胡国豪生意场上的对手、公司同僚、太太、小蜜等。半个月内,胡国豪的好友、另一家公司的老总又中毒暴毙于办公室内,两个受害人死前都曾经接到画有空心"山"形红字和神秘号码的"死亡通知书",胡尸的胸脯上也画有相同红字图案……《杏烧红》就这样从爆发性的血腥事件开始,展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揭示扑朔迷离事实真相。小说随着侦办警官和随案采访记者聂风精到深入的分析和独辟蹊径的判断,使读者在重重悬疑中充满了期待,满足他们寻幽探胜、逻辑推理的乐趣。聂风俨然是当今的福尔摩斯,他独坐灯下,运用"逆向思维"法,拨开笼罩在案情上空的层层迷雾,找到胡国豪命案的"盲点",作出了"杀人第一现场""抛尸第二现场",排除"虚假第一现场"的结论。这段推理逻辑严密,步步推进,令人信服,闪耀着剧中人也是作者的智慧光芒。聂风这个"业余侦探"的高明,让"菜鸟"警官王小川叹服不已。《杏烧红》凭借类似缜密精彩的推理,把故事一浪接一浪地推向高潮。作者编织故事的手腕十分精妙,不到结尾,谁也猜测不到,罪孽的根源,竟然是二十八年前中国云南知青的悲惨生活。惊心动魄的复仇追杀,犹如现代中国版的《基度山伯爵》。当然,"生死恋,恩仇记"本来就是文学永恒的题材。
    这部小说吸引人眼球的,还有作家运用诗意的笔墨,对生活作写实的描绘。小说是语言的艺术,阅读的魅力是永远无法取代的,深度描写带给读者的快感和灵魂震颤,是其他传播形式所难以企及的。作者在描写聂风勘察案情的过程时,也刻画了广州、深圳、云南一带的市井风物,透露出浓郁的原生态气息和时代气息。作者松鹰早年曾经宦游、商游南粤,体察民情风俗,因此写来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为了创作小说,他又遍踏书中所涉及之地点,聂风的足迹相信就是作家的足迹,因此写来笔端常带感情。比如结尾处写聂风到云南边陲当年的知青农场,调查钟涛与胡国豪结仇的根源。聂风搭乘长途夜车从昆明到蓝江一路绘声绘色的描写,特别是他在遇难的十个女知青荒草萋萋的墓前凭吊的情景,很是感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家的责任感和劳动量等于作品的含金量。这和时下一些粗制滥造的"快餐作品"不能同日而语,读者是不可以欺骗的。
    许多国家的历史上都有伤痕,常有专著来反省,社会推理小说对此涉及的却并不多见。《杏烧红》的案底情节,是当年云南知青农场曾经发生的一次惨祸:在一场大火中,同住一间茅屋的十个女知青因惧怕性侵犯,睡前用铅丝栓门,结果全体惨死。小说中的人物钟涛--当年云南军垦农场知青"黑娃",为报血海深仇,三十年隐于市井,卧薪尝胆,追杀胡国豪--当年无恶不作的恶霸连长,绰号"笑面酋"。作品核心情节采用这一史实作为原型;而钟涛与胡国豪不共戴天,半生不息并精心策划追杀,足证其所受伤害之深,也说明了胡国豪罪恶之大。作品揭开了血淋淋的伤口,造成惊心动魄的效果。
    一部优秀的社会推理小说不是算命书,也不是救市药方。但有深邃的历史目光的作品,因为抓住了社会演进的规律,而能准确地洞察现实,预见未来。
    悲情杏花雨,《杏烧红》就是这样一部以文学反省民族之痛的厚重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