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录的演讲与书信,大都是近年来钱理群先生和大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与交流的产物和记录。钱先生最感欣慰的是,“每次演说、通信,都达到了我所期待的生命的互动。我们彼此都有很多收获。” ●隐跃如 关联阅读 我们是世人眼中不负责任的“80后”,是将“空虚”作为口头禅挂在嘴边的群体,是被打上玩世不恭、精神匮乏标签的失根的一代。我们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以“考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作为自己人生的全部目的,习惯了将自己锁在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鲁迅语)。就像我们有时候自嘲中所说的,沉湎于“小资情调”之中,自怜而自恋。而一旦如愿以偿进入大学,在最初的兴奋过去以后,就突然失去了目标与方向。我们不明白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了,于是精神世界一下子变得委顿而虚无,就好像被抽走了灵魂的行尸。 为何我们会被社会如此唾弃?难道我们真的甘愿就此被世人抛弃?不,我们要自救,要寻一个精神的导师,让我们重新以“人”的姿态,立于这大千世界。 幸而,我们遇见了钱理群先生,他就如一位亲切的长者,并不全盘否认我们这一代人。他在其新作《致青年朋友》中,便积极肯定了在各条战线上献身的青年志愿者,热情赞扬了“80后”的“特殊的魅力”。当然,他也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问题,于是,他用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在与我们的亲切交流中,指引我们该从何处入手解决问题,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精神之根,引领我们开启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 没有信仰,没有目标,什么都不在意,都无所谓,这确实是个大问题。生活中没有了依赖,人就失去了主心骨,脊梁也就挺不起来了。如何才能寻回失去的精神之根,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钱先生看来,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如何建立信仰,确立生活目标与方向”的问题,也就是自我生命的内动力问题。这内动力从何而来呢?从梦想而来,从读书而来。 读什么书?怎样读书?钱先生是明白并理解我们的,他从正面明确解答,为我们释疑,将读书的范围和方式一一圈定,却又有别于传统教育中师长的教材划定,他只是给了我们一种方法,余下的便是我们自由发挥和摸索。在读书之余,他还告诫我们,要“走出书斋,走出小我”,去读“生活”那本大书,到普通老百姓那里去吸取更加广阔、丰厚的精神资源,到社会底层去,了解中国的国情,认识脚下的土地。这就是他常说的,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大地”,如此,“人”就“立”起来了。 在我们迷茫徘徊的时候,有幸与它相逢,有幸与他交谈。它给出了一种青春存在的方式,一种充实而光辉的人生体验;他则指引展示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让我们见识到现有狭隘视界之外的丰满与美妙之物。它是《致青年朋友》,他是钱理群。 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内心力量强大,从此便不再是一个失根的人,便可以使自己活得诗意而有尊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