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琅嬛漫记 何家干 《掌故》月刊创刊于1971年9月,于1975年终刊,前后出了42期。在香港众多潮起潮落的杂志中,存活的时间不算很短。刊载的内容一如其名,主要是史事的钩沉和名人的逸闻掌故。社长是岳謇,真名叫何家骅,他唯一一本有价值的书是《民国人物生卒年表》。这本杂志的撰稿者多用笔名,这给史料的甄伪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连载的文章不多,后来以“掌故丛刊”的形式结集了几种,大多与当时的明星政治人物有关,史料价值不大。这中间也有出色的,其中的翘楚就是《谦庐随笔》。 《谦庐随笔》作者矢原谦吉是日本人,在德国学医后到三十年代的北平悬壶济世。因为医术精湛,为人厚道,诊所门庭若市。作者在诊病之余结识了很多当时的达官贵人,政海红员,失意官僚,前朝遗老。作者通华语,久客华夏,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喜出游,喜交文士,和当时的名报人和作家有很深的友谊。悬壶之暇,据交接所闻,出游所见,作者一一笔之于书端,日积月累,就形成了这本颇有趣的民国掌故。 该书的内容可分为军政界人物、文人名流和地方风俗三大类。作者在北平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之后,日人步步进逼,北方局势云谲波诡。抗日武装、军阀、亲日派、党国要员、日本特务浪人等等,如各色演员,纷纷登场。作者对军政界人物最熟稔,在西北军、二十九军和冀察政务委员会的高层中都有朋友,所记述的掌故也最多。他所记载的如:冯玉祥伪善多变,丁春膏评之为:貌似刘备,才如孙权,而志比董卓,运只袁绍耳;陈宦晚年落寞,以卜易相术消遣,留辫终老;吴佩孚自作威福,下野后仍不放下架子;何成濬自认猢狲转世,置密室采补幼女养生;王克敏胸无主见,常年以墨镜遮目,以掩其戗伐过甚;喜断袖分桃,其袖中著名人物之一即为当时剧坛巨子某博士;宋哲元为将,不过似《水浒传》里呼延灼之流,独当一面大员与日人折冲,则完全没有章法,只好“多愁善病”,以“虚火上升,耳鸣不已”为借口,避见日方;北平市长秦德纯颇富机谋,与日人虚与委蛇时,常效法刘玄德故事,当众掩面痛哭,使日人嗒然而去;孔财神俗不可耐,山西腔英语不绝于口,其妻浓妆艳抹,举止若村妇,虽徐娘已老,犹存浪漫之想;文人好名,武人也不甘落后,其时天津市长萧振瀛沽名钓誉,偕妻出诗集一册,诗颇似鼓词,如:齐鲁男儿胆气豪,挥刀跃马欲收辽。喜峰口上风雷动,关岳功名一羽毛。时人笑其无聊,有句云:诸葛迂腐公瑾狂,如今英雄属萧郎。卖国归来诗兴动,笑拥夫人写几行。 作者仰慕上国文化,和三十年代活跃在北平报界和文坛上的人物交往甚密,如张季鸾、张恨水等,和前清遗老,学界名流也时有过往。张季鸾时为《大公报》名记者,嗜鸦片,许多有名的社评都是在其所昵的雏妓的妆台上写就。张后来遇蒋介石青眼,社评也不再锋棱毕露,被人戏称为金漆马桶盖;张恨水头大酒量宏,常于雀战牌桌上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张氏乃傲骨狂士,日酋土肥原为巴结他,倩人持《春明外史》一部,请其“赐予题签,以慰敬仰大家之忱”,张则改赠以有抗日义勇军故事之《啼笑因缘》续集。 作为日本人,作者对当时抗日将领和长城抗战的品评,尤值得注意。他对当时浪得虚名的不少抗日将领,颇多恶评。如商震虚有其表,冷口一战,不数时,要塞尽失。时人有对联讥刺云:“大刀宋明轩,长腿商启宇。”对当时抗日有如儿戏的防御,诸如大刀队的神话也有指斥,但对真正的杰出人士,如张自忠赵登禹等,多有好评。当时在华积极推行侵略的日本要人、浪人武士很多,作者的记述比较客观。时土肥原权焰遮天,但他曲意逢迎反日人士,态度之谦恭,手法之绵密,都出人意表。如张季鸾每一时评出,土肥原必读完并托人向张致意“某日社论高明,即土肥原亦五体投地”;逢张生日,特地送上张氏老家陕西的特产作贺礼,礼单上署:晚土肥原;宋哲元母做寿,土肥原送欧洲名瓷、金皮空心桂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日人之隐忍的野心。 钩沉史实,澄清辩诬也是此本掌故书的一个特色。据郑达成的自述,张宗昌为其亲手狙杀,作者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证明此案乃韩复榘指使别人所为。作者出游的风土记载,可以看出三十年代中国内地的人文风情和社会风貌,如四川袍哥组织、川航水手不救溺水者等,都是难得的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