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文明的野蛮 翻开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王蒙先生所著《伊朗印象》,除了被里面丰富多彩,反映伊朗人、伊朗政治、文化、生活方方面面的图片所吸引,我更被王蒙先生看待伊朗文化的独特视角、对于伊朗文明的深入讨论、对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间对话的方式与准则的探讨等等所吸引。正是这种探讨,使这本文字不多的书,充满了一种文化的张力,一种哲理的张力,一种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张力,文明价值标准的张力,它提出了对于野蛮与文明的不同的判断标准或者思路,让人禁不住要深入去探究。 王蒙先生认为交流、对话、互动是使不同的价值系统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相互容纳的根本。他在《主张文明对话的前总统哈塔米》一章中提到,伊朗朋友不断提醒中国要提防美欧文化渗透与文化侵略。他强调中国有自己坚定的选择。这是事实。但我想,伊朗朋友的这种担心,涉及伊朗对自身文化或文明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的定位。伊朗是伊斯兰文明的一个部分。伊斯兰文明在历史上不管如何强大,在当今世界上,毕竟属于非强势文明。一个非强势的文明面对若干强势文明时,为了保存自身的文明不被强势文明所摧跨,有理由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要交流,要对话,那是需要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以中国文明为核心之一的东亚文明,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面对西方的现代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对话尚且没有多少底气,交流起来尚且如此艰难,对于伊朗,一个在西方文明打压下的伊斯兰国家,采取任何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理解的。 我理解王蒙先生提到的接触、交流对于探索文明与野蛮的重要性。我们所面对的以西方媒体为主导的世界媒体影响下,我们很多人的印象里,伊朗是怎样一个愚昧的、独裁的、充满暴力与危险的国度。王蒙先生说“有些朋友,至今称赞我访问伊朗的‘勇敢’,……透露了某些西方媒体的宣传的力量”。而实际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王蒙先生在《永远的哈菲兹》一章里提到“与想象的不同,现今的伊朗老百姓显得轻松而随和、外向而且热情”。“在散步的时候,在购物的时候,在参观景点的时候,在等飞机的时候,伊朗的普通百姓都与我们攀谈,他们很开朗也很外向,对待外国人没有什么忌讳或疑虑”。我们还可以看看本书其他的章节,单就题目如《活泼开朗的伊朗人》、《文化的珍重》、《天堂里的孩子》等等,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实,伊朗并非像一些西方主流媒体以及我们一些媒体所渲染的那样的可怕,而是一个比很多自称民主自由的国度要民主、自由得多的国家。我们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活泼开朗的伊朗民众,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历史、对于文化的珍重,可以看到这里开放的、民主的选举政治。王蒙先生要告诉人们,伊朗不是他们从西方一些媒体上得知的样子,不顾事实去抹黑伊朗社会、伊朗文化,妖魔化伊朗人民,其实是掌握着强大的宣传机器,号称文明的西方现代文明代表者的一种暴力行为,一种可能算不上文明的行为。是他对于西方媒体霸权与媒体暴力的一种反击。他要捍卫的是西方同样鼓吹的知情权,捍卫文明的真谛。 王蒙先生的这样一种思想,这样一种视角,在书中表达得直截了当。说到他听伊朗一位高官提到的故事:“他们曾经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送给一位西方大国的外交官,向该使节讲述工艺的复杂与艰难。该使节的反应是:‘我们可没有时间干这个……’对不起,我只能说这是另一种野蛮。”这是看待野蛮与文明的另一个视角。他说:“不懂得现代化、财富、效率、速度、发展、科学、技术、竞争、经营与管理,是一种野蛮。……然而,心灵、神性、美丽、虔敬、手艺、匠心、浪漫与精致……这些不能用财富和批量生产的技术来代替的,它们无价。一旦以这些东西的消失作为富裕与现代文明的代价而实现了好几个现代化的时候,呵,我们的生活还不如森林里的猴子!” 我们判断一件事物、一种行为,一个现象是否文明,当然应该遵守一般的关于文明的评判准则。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民主、自由这样大家公认的准则,其内在的含义,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也是不一样的。就自由而言,在信仰天主教的国家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其实含义可以绝然不同。在西方社会,在以天主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个人自由可能是其核心内容,而在伊斯兰社会里,集体自由,在信仰规范下的自由,可能才是大家可以接受的自由,这甚至跟政治都无关。所以,这些看似大家公认的行为准则,用西方式的理解赋诸于东方的实际可能是行不通的。各民族、各种文化都有自己认为值得珍重的文化价值。就是王蒙先生所说的,西方珍重的可能是效率、管理、现代化这样的东西,他们把这样一些东西看做是文明的,而东方珍重的可能是一种虔诚、一种匠心,而这些是无所谓进步也无所谓落后的文化价值。如果把西方的价值观强加到东方的头上,这本身就是一种野蛮、一种不可原谅的罪孽。在话语霸权统治下的广大群众又有多少人知道,或者在乎自己的知情权是被剥夺的,是被蒙蔽的呢?西方人民是否知道自己对于伊朗的知情权、对于伊拉克的知情权为一小撮人所掌握,没有了主动,没有了可能呢? 王蒙先生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事例,用自己心中的一把关于文明与野蛮的秤,衡量了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不是人云亦云,不是简单化地,而是辩证地,多角度地,多层次地揭示了伊朗的文明,揭示了达到不同文明间对话,达到和谐世界的途径,这里需要摈弃话语霸权,人种优越感等这些与文明无关的东西,也需要一种求同存异的心态,同时揭示了西方话语霸权的野蛮与非人性。当所谓的文明人以现代文明为借口、为手段来诋毁,来攻击,来摧毁别的文明,当现代文明掌握者以种种方式强行贩卖、推销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文明的借口来蒙蔽大家的时候,这文明就变得有点可疑,甚至是一种野蛮。 ![]() 《伊朗印象》,王蒙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11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