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找外星文明这件事上,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万一真找到了外星文明怎么办? 江晓原 《三体Ⅱ·黑暗森林》刘慈欣著重庆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470页,32.00元 多年来,许多人一直在为中国本土原创科幻作品不景气而哀叹。我也曾经加入这个哀叹的队伍。2008年这个局面终于被打破了,刘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第一部《三体》,先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随后出版单行本,销售创出了本土科幻小说的新纪录;出版社乘势而上,不经连载就直接推出了第二部:《三体II·黑暗森林》。作为一个科幻电影和小说的爱好者及评论者,我在读了这两部小说之后,感到非常鼓舞———中国的科幻小说终于不用再在西方人面前自惭形秽了。 宇宙中的“零和游戏” 在一个封闭的有限环境中,资源争夺通常总是“零和游戏”———甲方之所得,必然意味着乙方或其他各方之所失。自古以来,化解争夺的智慧就是打破环境的封闭,去向外寻求新的争夺对象。所谓“将蛋糕做大”,就是这个意思。 在人类文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将蛋糕做大”似乎总是可能的,比如一个部落内部的争夺,可以通过向外掠夺相邻部落而化解;一个国家内部的争夺,可以通过向外掠夺相邻国家而化解;再展开一点想象力,一个行星内部的争夺,可以通过向外掠夺相邻行星而化解;一个星系内部的争夺,可以通过向外掠夺相邻星系而化解…… 但是且慢,这种简单的外推没有多少意义,让我们直接将问题推到极限:一个宇宙内部的争夺,有什么办法化解? 依照宇宙的定义,不再存在“相邻”的宇宙可供我们向外掠夺,如果我们接受“有限宇宙”的假设(这在目前来说相对更有依据),则“蛋糕”既已到了极限,游戏只能重归“零和”。 所以,在宇宙尺度上来思考资源争夺问题,解决内部争端的古老智慧就不再管用。 那么,这时会出现什么局面?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刘慈欣就爱思考这类问题。 不惜“吃掉美女”的冷酷理性 刘慈欣崇尚冷酷理性,所以他思考的结果是越来越悲观。 他的小说粉丝们,早已经从他作品中看出他越来越悲观的趋势。这里我倒更愿意从一件小事上来旁证这一点。 2007年8月,我去出席“2007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新发现》杂志安排我和刘慈欣在女诗人翟永明的“白夜”酒吧对谈。对谈中刘慈欣指着为我们作记录的杂志美女记者,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如果全人类只剩下我们三个人了,必须吃掉她,我们两人———现在也就是全人类———才有可能生存,我们吃不吃? 我表示只能三人团结奋斗,否则宁可灭亡也不吃; 美女表示愿意让我们吃掉她,但她自己绝不吃人; 刘慈欣则表示他“一定会吃”。 这次对谈后来就发表在《新发现》杂志上,里面有我们两人对吃还是不吃的争论。网友们的意见相当有趣:大陆的“刘粉”们一如既往地拥护刘,而台湾等地的网友则对刘的观点持批判态度居多,有人说刘慈欣“既不慈也不欣”,虽属调侃,倒也十分恰切。 小说《三体》和《三体II·黑暗森林》,就充分反映了刘慈欣的理性和悲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在距离我们的太阳系约四光年处,有一个奇特的恒星-行星体系,那里最初有三颗恒星和十二颗行星。由于三体运动的不规则性,这个恒星-行星体系极不稳定,灾害频仍,文明多次发展起来,又多次中途毁灭。当十二颗行星已经被不规则运行的三个太阳吞噬了十一颗时,最后剩下的那颗行星上的文明,终于发展到远远超越地球文明的程度。然而此时这一文明的末日却也随时都会降临———因为这颗最后的行星随时都可能被吞噬,况且行星上的各种资源也已经濒临耗竭。 这个正走投无路的“三体文明”,忽然因为一个意外的信息,发现了四光年外的太阳系,其中唯一具有文明的行星地球,还远远没有达到“三体文明”的水准。这个只有一个太阳的恒星-行星体系,具有力学上的稳定性,可以让文明长期延续发展,在“三体文明”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天堂。 于是“三体文明”做出了一个孤注一掷的决定———起倾国之兵远征地球,夺取太阳系的统治权!一千艘太空战舰誓师启程,浩浩荡荡杀奔地球而来。以他们目前掌握的星际航行能力,这支远征舰队大约四百五十年后到达地球。 地球人类开始了艰难时世。 一个高级文明,因为资源濒临耗竭,决定用武力侵略邻邦,夺取“生存空间”,这样一个故事,完全可以缩小空间尺度而平移到地球上来。事实上,今天地球上的发达国家正在对第三世界扮演着“三体文明”的角色———不同的只是,有时他们不是用一千艘太空战舰,而是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当然比武力征服要人道些,温柔些,但夺取资源和生存空间的实质是一样的。 面对“三体文明”的这种侵略,小说中假想的人类社会是这样应对的:世界各大国都决定采取联合行动,共同抵抗“三体文明”的侵略:五角大楼的秘密会议室中出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军官,而北京的军方绝密高层会议中也出现了美军和北约的高级军官。这些场景意味着,在大敌当前时,地球人决定团结起来。或者,再次转换一下问题:面对发达国家的资源争夺战,第三世界的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能不能团结起来? 女科学家出卖地球 在西方,探索地外文明的想法源远流长,其中有一种想法认为,如果某个集团率先实现了与外星文明的沟通,就有可能通过垄断这种沟通渠道而获利(比如率先得到外星文明的高科技)。而刘慈欣向我们表明,这种想法可能极其幼稚。 在《三体》假想的故事中,地外文明探索成为各国军方秘密竞赛的项目,中国军方也在“文革”中加入了这一竞赛,设立了极端秘密的“红岸基地”,试验用大功率无线电接收和发射来寻找可能的外星文明信息。 非常出人意表的是,中国军方竟然最先与“三体文明”建立了联系。“红岸基地”中一个年轻的女科学家叶文洁,其父被迫害至死,她本人因为专业技术知识而被编入基地“改造利用”。她最先接收到来自“三体文明”中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发来的信号:警告地球人千万不可回应他的信号———因为他所属的“三体文明”正急于寻求征服对象,一旦回应就会被锁定方位,“三体文明”就会发现地球,地球文明就会面临被征服的厄运。 更为出人意表的是,叶文洁竟偷偷向“三体文明”作出了回应———而且她的回应竟是如下信息: 到这里来吧,我将帮助你们获得这个世界,我的文明已经无力解决自己的问题,需要你们的力量来介入。 从这一刻起,这个柔弱的女子就变成了全人类的叛逆者(可名之曰“地奸”)。八年之后(这是四光年距离来回一次无线电通讯所需的时间),在“三体文明”的指示安排之下,地球上各国持有和叶文洁类似观点的科学精英开始汇聚起来,成立了秘密组织ETO,叶文洁成为这个组织的最高领袖。这个秘密组织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三体文明”侵略地球的“第五纵队”。 关于地外文明的“费米佯谬” 所谓“费米佯谬”,其实只是物理学家费米当年随口说的一句大白话:如果地外文明存在的话,它们早就应该出现了(Iftheyexited,They'dbehere)。这话背后的含义是:如果我们不相信地球是宇宙间唯一的文明,或者说我们承认在宇宙间出现其他高等文明的概率不为零,那么考虑到宇宙是如此的广大,其年龄是如此的长久,则宇宙间必定已经有了许许多多高等文明。那么,它们在哪儿呢?为什么我们至今还没有遇见一个呢? 关于“费米佯谬”,西方人已经提出了五十多种解释,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一、地外文明已经在这儿了,只是我们无法发现或不愿承认;二、地外文明存在,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们还未和地球进行交流;三、地外文明不存在。 “地球往事”三部曲当然不是为了解释“费米佯谬”而写的,不过“费米佯谬”及其解释确实从头至尾贯穿了第二部。小说一开头,晚年的叶文洁,这个人类“三体危机”的始作俑者、ETO组织的昔日统帅,也许是为了忏悔和赎罪,在自己女儿的墓前,向《三体II·黑暗森林》中最重要的角色罗辑,提示了“宇宙社会学”的两条基本假定和两个基本概念。根据这两条假定和两个概念,罗辑认识到,宇宙其实就是一个黑暗森林: 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而人类主动向外太空发送自己的信息,就成为黑暗森林中点了篝火还大叫“我在这儿”的傻孩子。 末日还是新纪元? 在现实中,寻找地外文明始终被视为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当代很多科技工作者有一种“唯技术主义”思维倾向———只是想尽办法要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但是达到目的之后准备怎么办,他却不事先想好。在寻找外星文明这件事上,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万一真找到了外星文明怎么办?如果找到了一个比我们高级的文明,而它又对我们怀有敌意,那我们岂不是引鬼上门、引狼入室? 按我个人的意见,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外星文明,也许不失为一件幸事。现在不应该再继续进行这样的项目了。人类的当务之急,是寻找一个在有限地球资源约束下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持续发展我们的文明。 《三体II·黑暗森林》接近结尾处,在太阳系两端不约而同爆发了人类为争夺生存资源而自相残杀的“黑暗战役”,这个情节相当富有想象力,立刻让我联想到了在成都“白夜”酒吧中刘慈欣“吃掉美女”的立场。“黑暗战役”一方面是“宇宙社会学”两条基本假定的小范围应用个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刘慈欣越来越严重的悲观倾向。应该承认,这种悲观是有深度的,或者说是深刻思考后的结果。 然而,也许是为了不至于“毒害青少年”,刘慈欣给《三体II·黑暗森林》加了一个他自己也不甚满意的光明结尾:在地球人类表明自己拥有与“三体文明”同归于尽的能力之后,“三体文明”被迫妥协,与地球人类和平共处。 我相信,人类终将迎来与外星文明相遇的那一天。只不过,那一天是人类文明的末日?还是我们发展的新纪元?■ 延伸阅读 ●《三体》刘慈欣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